2021-4-10 | 小學音樂論文
第一篇
一、音樂課堂上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專業性
1.在學習歌曲《拾稻穗的小姑娘》的時候,教師首先進行鋼琴的自彈自唱,要求學生仔細地聽歌曲的節奏,并在歌曲演唱結束的時候請同學進行總結,說出自己聽到這一首歌的感受和對于旋律與節奏的把握。
2.在進行歌曲《采山》教學的時候,教師先將這首歌曲的旋律進行鋼琴演奏,讓學生對這首民族風的歌曲的四二拍的旋律進行感受。感受結束后要求學生自行哼出這首歌的曲調,并在此基礎上試著進行填詞。上文中的1、2就是最典型的專業性的問題設置,問題1能夠使學生充分對音樂的教學內容理解,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加深對音樂旋律和內容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點評得到音樂上的提升和進步;問題2能夠使學生對音樂的旋律得到更深的認識,并且提高了其對歌詞的把握。
二、音樂課上問題的設置要注意難度適中
小學生所學習的音樂知識一般都比較基礎,另外小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還較為有限,基于這樣的特點教師在進行音樂問題的設置時要注意難度的適中性。過于難的問題設置一方面會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另一方面教師在進行講解的時候也有較大的麻煩;而過于簡單的問題則沒有起到問題設置的應有作用。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能力都是一個由淺至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的時候也要注意問題的階層性,在衡量好難度后在此基礎上首先進行較為簡單的問題設置,然后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進行較為難一點的問題設置。諸如以下兩個問題的設置就是呈現出階層性特點且難度適中的問題。
1.要求學生有感情、清晰地演唱歌曲《拾稻穗的小姑娘》。
2.要求學生能夠將《拾稻穗的小姑娘》的四四拍節奏演唱出來。這兩個問題就是呈現出階層性且與音樂教學內容相關程度較高的問題設置,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于音樂的掌握和對旋律的演唱,另一方面在基礎上進行升級,兼顧了學生學習的心理和特點。音樂教學中問題設置的難度適中是音樂教學提問中的一門藝術,難度適中的提問會循序漸進地使得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基礎的問題上升級也會使學生的心理負擔不至于過大,總之會產生較為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音樂課堂上音樂問題的設置要注意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
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是指教師在進行問題設置時要注意貼近生活,這一點不但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還是響應新課程標準的一種教學需求。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注意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能夠有效地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谶@樣的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設置。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的最典型問題設置為:設置與生活相關的各個場景,要求學生進行與之相匹配的音樂配樂。例如設置一個這樣的場景:試想象假如你是一個拿著竹筐走在鄉間小路上的小姑娘,這時候你應該哼唱什么樣的歌曲。相信根據自己對歌曲的喜愛程度和感同身受的提后,同學們會進行如下的答案回答:《采草莓的小姑娘》、《拾稻穗的小姑娘》、《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這樣的問題設置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應用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夠調動其對以往知識的應用,是較為有意義的一種提問方式。結束語:本文意在探析有效的音樂課堂提問方式,本文提供的三種提問方式兼顧了學生的感受、教師的教學需求和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要求。希望本文提供的教學方法能夠為更多的音樂教學工作者提供新的靈感,帶來一定的啟示,最終達到構建高效音樂課堂的教學目的。
作者:唐衍超 單位:山東省陽谷縣實驗小學
第二篇
一、關于合唱教學的可行性策略
1.對音樂作品進行適當的選擇
由于小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因此在理解歌曲的含義以及對歌曲的音調進行把握時往往會出現問題,因此教師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心理、興趣、愛好進行歌曲的適當選擇。例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朗朗上口、輕松愉快的《勞動最光榮》《龍冬鏘》等歌曲,使學生在進行歌曲演唱時不僅能夠感受到快樂,通過對歌曲知識的擴充,還能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文化。而對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演唱一些具有表現力的歌曲,例如《剪羊毛》《柳樹姑娘》等,讓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添加一些表演,使整體看上去更具有表現力,同時,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內涵。每個人的先天條件不同,因此在音色、音調等基本因素方面也會具有很大的差異。將女生全部劃分為高聲部,將男生全部劃分為低聲部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聲部的合理的劃分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區分。高亢嘹亮的聲音是高音,而低沉厚實的聲音則為低音區。
2.科學練聲,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科學的發聲練習是提高音樂素養的重要基礎。小學生由于語言系統尚未發展完善,因此在對個別字詞的發音時會有所偏差,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先進行個別字詞的發音練習,在掌握正確的發聲之后教師可以將歌曲中的字詞拖長音來帶領學生進行練習,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發音的過程,還能使學生進行更準確的模仿。例如在人音版小學教材第二冊的《數鴨子》是以單個字進行發音演唱的,具有表現力和趣味性,不僅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掌握節奏,在吐字歸音上避免學生由于語速過快連接不上的失誤,有利于學生正確的矯正在歌唱中的發音缺點。在吐字歸音的訓練之中,教師還要注意因材施教,結合不同同學的自身情況來進行訓練。在演唱中,統一的音準和節奏是演出是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集體的訓練。
3.對歌曲適當的處理
由于不同的歌曲表達的內容不同,因此在進行合唱以及表現時就要注意對歌曲思想感情的正確理解和歌曲類比的劃分。教師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利用這些背景在課堂上設置有趣的引導問題,以此來啟發學生作品的感受。例如《彩橋架到臺灣島》這首歌曲,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這首歌的歷史背景,將臺灣島的歷史進行講解,然后在啟發之下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歌曲中所要的表達的期盼大陸與臺灣統一的強烈愿望。對歌曲感情的準確把握能夠培養起學生敏銳的感情感知力,豐富滋潤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與學生的體會相結合,對演唱作品進行二次創作,使學生能夠充分的展示歌曲的美。
4.適當的進行試聽練耳
通常來說,曲子的難易程度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很大的影響,對于那些簡單的曲子,練習三四遍便可以自己哼唱,在不斷的學習和收獲中學生變得越來越愛學習,而那些難度較大的曲子,練習五六遍也不見任何起色,學生會產生不耐煩的情緒,這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情緒的正確引導,可以讓學生先進行簡單的試唱練習,使學生初步的對歌曲有認識,然后再進行二聲部的練習,以此類推,以達到扎實的合唱效果,由此可見難度適當的歌曲是一首歌是否能夠順利表演的關鍵。例如在學習《陽光下的孩子》時,教師可以先讓一個人進行演唱,然后其他人跟著依次融入第一學生所創造的意境當中,使學生能夠盡量的融入到這首歌的情感之中,體會對祖國下一代的期待和希冀。在試聽過程中,教師要有為學生建立良好的視覺和聽覺的意識,教師可以彈一段音樂,讓學生進行跟唱,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適當的將歌曲的難度進行增加,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得到豐富。
二、結語
合唱作為提高小學生音樂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在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歌唱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與集體的共同合唱中,會使學生發現自己在歌唱方面的不足。合唱作為一門高雅的藝術,是音符和文字碰撞在一起產生的美妙火花,因此合唱能力的高低也代表著一個人文學水平和音樂水平的高低。教導學生在合唱中感受美、增加美的素養,感受集體的真實,使學生在與不斷的學習和訓練中充實自己。此外,合唱作為音樂藝術中的一門實踐課,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于感情的感知更為敏感。
作者:林華 單位:浙江省三門縣心湖小學
第三篇
一、進行發聲訓練,為合唱奠定基礎
學生掌握科學歌唱方法的重要途徑是發聲訓練,良好的發聲技巧是合唱的基礎,發聲器官在合乎自然生理條件下,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能使歌唱達到聲音優美悅耳,情感真摯動人。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低中高年級學生提出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合唱時要演唱姿態要正確,身體自然平直,呼吸要自然流暢,身體放松,用嘴巴和鼻孔同時吸氣,呼氣均勻。歌曲教學訓練時做到字正腔圓。歌唱時都要有良好的起聲和準確的母音狀態,增強歌唱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音色統一的基礎上,進行擴展音域的訓練,能形成純凈明亮的高聲區音色。聲部之間的配合是唱好合唱的關鍵,配合和諧,才能準確表達歌曲的內容。在演唱時既要唱準自己的聲部,又要聽到其他聲部的演唱。讓學生分組唱,鍛煉聲音的融合。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化難為易,引導學生自己感受和諧。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達到聲音的和諧。
二、器樂進課堂優化音樂課合唱教學
音樂藝術中,聲樂是最容易被人們接受的藝術表現形式。合唱是聲樂的組成部分,是小學音樂課內的重要內容,能促進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具有陶冶的功能,《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的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出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享受到美的熏陶。”合唱藝術可以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培養正確的節奏感,激發樂觀向上的精神,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將口風琴、打擊樂器引入音樂課堂,加入到合唱教學中,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合唱教學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學生學習合唱,往往對音準把握不好。學唱新的歌曲時,要讓學生用樂器試奏,把歌曲的音符演奏出來。如果合唱旋律唱出現偏差,讓學生用豎笛、口風琴等樂器進行演奏,經過反復演奏,鍛煉學生的聽辨能力。很多學生在試唱和樂器演奏的對比中,把握了音準,唱對旋律。學生經過親身體驗和參與能更好地認識歌曲的音準和節奏,器樂進課堂能大大提高歌曲學唱的效率。
1.豎笛引入課堂,耳目一新
在音樂合唱教學中“,聽”和“唱”是合唱教學課堂的兩個方面,小學生有極強的好奇心。課堂中豎笛的出現,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唱歌曲的低聲部旋律,老師就要用豎笛演奏高聲部的旋律,使歌聲產生共鳴,達到合聲的效果。在合唱教學中,運用豎笛進行合唱訓練,能強化學生的節奏感和協調感,提高合唱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提升合唱教學的吸引力,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
2.活用口風琴優化教學效果
口風琴是新課程建議采用的器樂,它能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情趣,提高學生的歌唱和視譜能力,掌握音樂知識,擴大音樂視野,引導學生走向器樂世界,進入神秘的音樂殿堂。歌唱教學的難點是學生音準掌握不準確,而口風琴能使學生在合唱中掌握音準,在合唱過程中,指定學生伴奏每個聲部,交替輪流進行,能較好地解決合唱的音準問題。兩聲部歌曲中的高低聲部部分,分旋律聲部視奏旋律,可根據歌曲內容,齊唱、領唱、接龍唱,在演奏的同時增加速度處理。由口風琴伴奏,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在合唱與伴奏的創作過程中,提高他們的演奏、合唱水平??陲L琴進入合唱教學課堂,能強化音樂記憶能力,使學生興趣盎然,活躍合唱教學課堂氣氛。
3.巧用打擊樂優化合唱教學
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和靈魂,是音樂賴以生存的環境。學生在學習合唱的過程中,運用打擊樂器,得到節奏訓練,能培養陽剛之氣和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從最簡單的拍手開始,不同的拍手姿勢會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練習拍肩、拍腿、跺腳等拍打節奏的動作時,要與歌曲結合起來。運用身體打擊樂器,制造出豐富活潑的課堂氣氛,學生興致極高,他們就能在拍手、踏腳、拍課桌等多節奏的綜合運用中,訓練多種思維,提高注意力。分組輪唱,能訓練學生的反映敏捷性,增強節奏感。打擊樂器進入合唱教學課堂,不能簡單地看做鼓和手鼓等現有樂器進課堂。音樂表現形式是廣泛的,音樂內容是豐富的,形象塑造是靈活的。只要能輔助教學,都可以引入課題,增強音樂形象的塑造力和感召力。在合唱教學中,巧用打擊樂器教學,發揮打擊樂器的輔助功能,要變學生為學習的主動者。打擊器樂進入合唱課堂后,學生通過眼、耳、口、手、足等器官的運用,視覺、聽覺、觸覺會更加敏銳,能發展思維的多向性,注意、記憶、想象等心理過程的參與,促進人文素質的提高,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
三、結語
總之,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合唱教學,具有群眾性和實踐性,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合唱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培養了審美能力,促進了學生的音樂素質和身心發展。合唱教學中,教師是指導者、合作者、實踐者。合唱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積極探索科學的訓練方法,趣味教學,引發興趣,對學生進行發聲訓練。這樣,不久的將來,器樂進課堂優化音樂課合唱教學,一定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作者:張彩霞 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育英學校
第四篇
一、課程設置的正確性
作為小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讓他們多參與學校藝術實踐活動,組織觀看高年級及外校的演出,以彌補進校前接觸音樂少的弱點。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舞臺感,增強其表演能力。此外,應要求每個學生通過各專業社團活動至少學會一樣樂器。二胡、琵琶等民族器樂及薩克斯、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均可,以適應今后工作的需要。鼓號隊是小學少先隊活動中常用的形式,而音樂教師往往要擔任少先隊輔導員工作,因此,鼓號隊的訓練也應安排在計劃之中。小學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的四大塊必須注意其協調發展,在不同的學年中有所側重地進行。使學生學得全面,為將來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作準備。
二、注重教法的研討
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實施者。上級部門、學校領導的教學決策要通過教師來完成;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渴望要靠教師來傳授。因此任課教師的教法研究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須講究循序漸進、突出集體智慧。音樂課程有別于其他文化課程,不能搞突擊,它需要不斷地練習。而這些對學生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特別要注意循序漸進、有階段性地重點學習。如在剛開始的鋼琴教學中,不宜在一節課中同時要學生達到節奏正確、手指手腕符合要求、音樂符合教師的理想,每一方面都緊抓住不放。不然學生會顧此失彼,無所適從,失去信心。而應有階段性的重點要求,一個階段突出一個至兩個重點。在大多數學生現有的音樂基礎條件下,一開始要求太多,等于沒有要求。為了盡量避免這些問題,可采用集體備課,共同制定教學計劃的方法。在進行聲樂、鋼琴課教學時,幾個教師同時下課堂,每人一組進行教學。這樣在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又發揮了每個教師的不同教學風格,對一些教學上的問題又便于集中集體的智慧來解決。另一方面,對教師的教學也無形中產生了一種良好的競爭,給教學帶來活力。
其次必須注意技能與學生心理的因材施教。現代音樂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個性、能力、基礎上各有不同,在各年齡階段音樂能力和素質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各種音樂能力(如音高、節奏的聽辨能力、音樂的記憶能力)更是因人而異,因此在音樂技能方面的教學上,教師在兼顧整體的情況下,應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具體的指導。若教師不去考慮學生客觀上的差異,不論基礎深淺,不論能力大小,不針對個別學生的現實狀況進行備課、指導;在上課時千篇一律,用一個模子來套,這樣的教學肯定失敗。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不同,學習進度不同。如果教學進度劃一,方法簡單,就會極大地限制學生學習能量的發揮。對能力較弱的學生所選的練習要以其能勝任為宜;對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加快步伐前進。教師除了要注意學生能力上的差異外,還應非常重視學生的心理上的區別。學生每人能力高低不同,在心理上對學習音樂的準備狀態、承受能力也不相同。在進入小學音樂教育專業一段時間后,有的會產生畏懼感、緊張感,感到壓力很大。所以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對心理上容易緊張,且有自卑感的學生應多鼓勵,注意培養其對音樂的興趣,排除其心理障礙,增強其自信心,要抓住他們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對這些學生不能“恨鐵不成鋼”而急躁動怒,否則學生會更緊張,導致其肌肉不能放松。難以控制肌肉進行操作,當然就更難達到老師的要求,這對教學雙方都不利。
另外,教師在生活上也要多關心學生,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以利于教學。再者還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除了自身的知識技能外,還必須具有較好的音樂教學能力、音樂組織能力、表演能力等。小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大多數同學都是從普通中學直接升上來的,無從談及學習音樂專業的經驗。如果進校后只是接受知識技能的傳播,那踏上工作崗位后就會感到有力使不上勁,需要摸索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這對教學實在是一種浪費。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須注重知識的日積月累,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技能與能力融會貫通、合二為一。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在學生完成了音準、節奏的基礎上,可讓學生在音樂的背景中,做一些律動,并要求學生把對音樂的體驗在律動中表現出來,這就類似于原來小學低年級的“唱游課”。這動作可以是教師規定的,也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己創編。久而久之,學生在今后的教學中就不會感到陌生了。同樣在聲樂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發聲的知識技巧外,還應教給學生如何去表演(包括上、下臺),這就給同學今后組織小學生進行課外活動作了鋪墊,使之踏上工作崗位后能盡快地適應小學音樂教學工作。
此外,作為小教音樂專業的學生,除了要掌握好技能型知識外,對素養型知識也要積極把握。兩者互相滲透才能更全面。
作者:顧毅白 單位:江蘇常州工學院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