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中等教育
摘要:以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基于認知負荷理論,對初中語文的課堂多媒體教學改革進行有益的探索。以《孤獨之旅》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著重論述如何在語文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素質教育思想,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堅持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合理調配3種認知負荷,實現情境教學,恰當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實驗過程,并對實驗效果進行統計學檢驗。同時,對校本課程的教學評價做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認知負荷;教學設計;校本課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均認為:推進素質教育,實行課程改革,積極進行教學實驗探索新教法對改進語文教學,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人民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為了創新初中語文的教學模式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在初三年級進行一系列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教學改革實驗,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1 認知負荷理論的基本觀點
認知負荷是指人在信息加工過程中所必需的心理資源的總量。認知負荷理論由澳大利亞教育心理學家Sweller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其理論基礎主要是資源有限理論和圖式理論。認知負荷理論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控制工作記憶負荷,即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礙學習的認知負荷、優化促進學習的認知負荷,使學習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認知資源,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1]。根據影響認知負荷的基本因素,可將認知負荷分為三類(Sweller, et al,1998):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關聯認知負荷。認知負荷理論在教學設計中應用的關鍵就是在有限的處理能力中,盡量減少外部認知負荷,而增加關聯負荷;同時為了避免認知超載,對學習者已有的專業技能水平應該充分考慮,因為它直接決定了學習任務的內部認知負荷[2]。
2 認知負荷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根據烏美娜的《教學設計》,以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基于認知負荷理論,制定《孤獨之旅》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的步驟包括前期分析、教學目標的闡明、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設計方案的編寫與評價等五步。
3 教學實驗及其效果檢驗
3.1 方法
本次教學實驗被試為某中學初三年級學生124名,其中男生81名,女生43名,隨機分配到4個組進行教學實驗。每組人數為30~32名不等,男女比例相當。被試有相關基礎知識,但沒有學習過實驗材料所涉及的教學內容。
實驗材料包括先前知識問卷、學習材料、認知負荷自評量表、記憶和遷移測試題。自評量表包括對心理努力和材料難度的評價,目的是測量被試學習過程中認知負荷的大小,這是測量認知負荷常用的方法,也有觀點認為這種測量方法尤其對內在認知負荷敏感[3]。
量表均采用9級評分制,從1~9付出的心理努力和材料的難度依次遞增。對心理努力和材料難度的評價被認為是認知負荷的主觀測量,而成績則是對它的客觀測量[4]。
3.2 結果
先前知識調查表明:被試已有的專業知識較少且各組被試之間沒有顯著差異(F(3,120)=0.72,p=0.54)。方差分析結果表明,概述與否在認知負荷(F(1,120)=12.21,p<0.01)和遷移測試(F(1,120)=7.22,p<0.01)中均有顯著的主效應,但在記憶測試中主效應不顯著(F(1,120)=0.87,p>0.1);有無背景音樂則只在記憶測試中主效應顯著(F(1,120)=5.97,p<0.05),在其他三項指標中主效應均不顯著(均為p>0.5);兩因素在各項指標上均無顯著的交互作用(均為p>0.5),所以對兩因素分別進行分析。
將4個組按因素分別合并為2個組進行t檢驗,結果表明,概述組對認知負荷的主觀評價顯著低于無概述組(t(122)=-3.52,p<0.01),遷移測試的成績顯著高于無概述組(t(122)=2.71,p<0.01),兩組的記憶測試成績沒有顯著差異(t(122)=-0.92,p>0.1),說明概述降低了學生的認知負荷,提高了遷移成績。在自評認知負荷和遷移測試成績上,有無創設情境的兩組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均為p>0.5),但未創設情境組的記憶成績顯著高于有創設情境組(t(122)=2.46,p<0.05),表明創設情境雖然沒有顯著增加學生的認知負荷,但降低了其記憶測試成績。
4 總結
本文以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基于認知負荷理論,通過一系列教學實驗,在初中語文校本課程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教學實驗中所得到的數據以及經過對數據分析反映的問題將為未來的語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龔德英.多媒體學習中增加相關認知負荷影響學生學習的實驗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2]袁磊,何克抗.認知負載理論及其在E-learning中的應用[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6(5):7-9
[3]Whelan R R. Neuroimaging of cognitive load in instructional multimedia[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07,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