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人才培養模式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而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在我國高等教育逐步過渡到大眾化階段這一背景下,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培養的人才,我們在衡量他(她)是否具有高素質、高質量時應該區分情況、綜合對待。由于藝術設計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因此在制定培養目標時就應積極體現職業需求。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的大時代,科技發展、知識更新、社會變化不斷加劇,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同時也需要藝術設計人才有很強的適應性。為此,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提出,以求教于專家。
一、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一)轉變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傳統觀念,在人才的知識結構上,強調其復合性完善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實行通才教育。做為藝術設計專業,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藝術設計學的交叉學科屬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要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來落實和完成。從課程設置上看,除國家規定的公共課程外,專業課程大致可以分為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專業設計、設計理論四大塊。
專業設計課程,包括電腦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等,過去是分專業招生、辦學。而面向未來的設計教育,以及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言,必須打破這種專業界限,把細分的專業統籌起來,在藝術設計這一大的學科范圍內,進行包括不同專業方向在內的系統化、多元化的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過了各個不同專業方向的訓練,畢業創作時可以任意選擇某一專業方向進行畢業設計。
(二)專業的設置和教學密切與當地的生產和職場相結合,建立有地方傳統特色的設計專業設計畢竟是以物質文化產品層面為主要對象,設計教育要積極地與區域經濟和區域產業結構相結合,這是設計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必然。把設計學科建立在強有力的市場經濟支撐之上,可有效解決諸如實習基地的建設、學生就業等諸多方面的困難,并可使設計學科建設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在專業特色定位上也有更多的空間。
(三)改進教學方法,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考試方式藝術設計專業課教學采用項目教學方法。專業基礎教學與項目教學結合,在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條件下,培養學生的相應的綜合設計實踐能力。
項目包括模擬和與企業結合,一學年完成一個大項目(如一個主題的VI設計包括:標志設計、封面設計,包裝設計等,這個課題的完成涉及藝術、技術、文化及電腦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的所有課程和技能)。項目教學不但可以優化課程結構,更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綜合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整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識,系統考慮設計問題。
教學方式采用小組討論、課題分析和專題討論等方式上課,整個過程中教師承擔策劃者、引導者的角色,由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法轉為“啟發式”教學法,將課程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向提高素質和培養綜合能力為主的方向轉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師生對話,教師要利用自身的知識結構優勢引導學生,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荚嚪绞讲捎脤W生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公開展示,接受公眾評價,教師打分,在互動中激發學生的設計潛能。
二、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一)改革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實行專業交叉與整合復合型的人才知識結構是新世紀的需求,在制定教學計劃中應充分體現這個需求。教學計劃是辦學思想、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也是構建人才知識結構的平臺,在教學計劃的設計中應該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按照拓寬基礎、整合課程、強調系統性和科學性,注重專業融合的原則設計教學計劃,使教學計劃突出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要求,形成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專業課課程設置應強調系統性、互通性,強調專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同時課程體系中各階段要突出教學重點。在高職教育三年的課程體系上,初步設置為三個階段,“大一”年級為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大二”年級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大三”年級為實踐階段,利用一年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方面學習,在面向設計市場的環節中注重增強知識的整合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增設選修課,開設有地方傳統特色的設計專業20世紀50年代以后,我國已逐步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地方生產基地,如以“一汽”為中心的長春汽車生產基地,上海、江蘇等地的輕紡、輕工基地等等。另一方面,作為現代文化、藝術資源的工藝,在地域上仍保持其特色,如蘇州刺繡,無錫泥人,揚州、福州漆器,佛山陶瓷、景德鎮陶瓷、淄博陶瓷等等。各地都有相當品類和數量的傳統工藝和民間工藝,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尊重和運用當地的傳統工藝、設計藝術資源,并密切與當地的生產和生活相結合,較好地理順專業設置和教學,如結合地方輕紡工業的染織、服裝、纖維藝術設計專業;結合濰坊風箏、楊家埠木版年畫、剪紙等開展民間藝術設計專業,不但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藝術修養,而且可有效解決諸如實習基地的建設、學生就業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還可為當地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三)加強主干課程建設,增強課程的系統性,進行項目教學設立以主干課程為主的“課程環”,每個課程之間相互聯系,形成完整的課程鏈條,完成知識的系統培養。每個“課程環”構成一塊相對完整的知識內容,解決一個層面的設計問題。這種課程設置方式整合性強,便于學生接受,學生每學完一個“課程環”,就能獲得解決該層面的知識和能力。每個“課程環”相互鏈接滲透,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和能力綜合為一體。通過設計教學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將整個“課程環”中的知識進行深度挖掘和提高。
(四)加強實踐課程,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中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并行設置的方式,使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兩條線,互相交融,相互印證,力促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在校外,安排社會實踐,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交替滲透,使學生貼近專業、貼近市場、貼近社會,增強實戰能力。(五)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推行系統性,使學生通過設計構思、設計方案、設計發展、設計講評幾個教學環節,完成對整體教學內容的掌握;教師通過此教學程序,達到引導學生、挖掘潛能的目的。在教學方法中實行個人輔導、小組討論、集中講授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