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已步入老年社會,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重視,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和推廣,又把“終身體育”這一被視為新世紀的體育思想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在人一生中實施體育,通過體育活動能增強體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這些新觀點已被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為此,高校體育工作者必須盡快轉變觀念,把終身體育的思想切實貫徹和落實在高校體育教育的全過程,全面破除“學業結業,體育終結”的思想,并切實擔當起新時期體育教育改革的這一歷史重任。
二、城市老年體育活動與終身體育近年來,由于城市老年人對健康認識和生活質量需求的提高,老年體育人口比例不斷增長。調查發現,各地城市老年人的體育活動次數頻繁,通常在每天的不同時間均參加不同強度的體育活動。他們每次活動的時間一般也較長,多大于1個小時,且許多老人每周都有3次以上,每次活動時間大于1個小時的占78.5%,堅持常年或數年鍛煉的占41.2%。
老年人多以興趣愛好相同又喜愛同一項目而組成一個群體,在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共同活動,在活動的項目上既有緩慢性項目如門球、太極拳等,又有節奏明快的項目如老年迪斯科、交誼舞、秧歌舞等,也有象網球這樣運動量較大的運動。調查發現,除體育運動外,老年人也有許多是經常在一起談人生、談家庭、談國家大事,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生活需要,既鍛煉了身體,又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此外,據統計,老年人通過參加體育活動消磨過剩的余暇時間,進行人際交往達到精神上的滿足,這樣的老年人占65.2%;參加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項目如太極拳、五禽戲等運動的老年人占65.9%;為證實自身價值的心理需要,不服老要與中青年同場較量的占33.7%。[1]
正因我國城市老年體育活動由如此多的特點和因此能給老年人帶來如此多的好處,才會引起社會各界對終身體育思想的灌輸和對老年體育活動的重視。
新世紀的體育教育理論認為,終身體育應具有如下特征:全民性,即終身體育的對象不分男女老少,應面向社會一切成員;終身性,即它是一個人從生到死的連續體育教育過程;科學性,即它應有利于促進學前體育、家庭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的一體化;民主性,即它應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參與體育與管理活動,實現體育的社會化。[2]
欣慰的是,目前我國城市老年體育已發展成集文化、休閑、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綜合體育娛樂活動,而不局限于跑步、打拳等單項體育活動,這將使我們看到越來越普及的老年體育生活越發使我國的終生體育成為可能,它必將為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貫徹和實施提供強勁的動力和廣闊的空間。
三、高校體育教育改革若干建議
學校體育是對青少年進行體育教育的基礎,也是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的基本環節,更是實施終身體育教育的落腳點。在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必須向學生傳授身心健康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高中和高等階段,應使學生理解終身開展體育運動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實踐方法。而高校則是學校體育的最高層次,是學習的重要一站,是學校到社會的轉折點和學與用的銜接點。據對1000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從業人員的調查,90%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是體育盲,缺乏應有的體育基礎知識和必要的體育意識。[3]
顯然,在高校推行終身體育,著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能力與習慣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為此,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必須大膽實現觀念上的轉變,以終身體育為主線,本著使學生終身受益為原則,以順應現代體育思想,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抓好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體育教師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直接指導者,他們的觀念、知識水平將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直接關系到終身體育思想的貫徹實現,乃至“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廣。因此,高校體育教師不能簡單地認為“我只要上好課,做好示范,完成教學計劃就行”,而應采取積極的態度,加快思想觀念的轉變,努力更新知識,豐富自己,不停地“充電”,精研教材,選擇適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搭配組合,從而使學生對體育感興趣,并自覺地從事體育鍛煉。
(二)重視體育理論教育
在理論課教材的選擇上應體現科學性,并力求提出實效性、針對性、指導性和時代性等特征。既考慮現實,更要注重未來,預見終身的對學生保護身體健康和科學鍛煉身體,并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終身受用知識為主要內容,如體育運動基本規律、體育的價值及功能,發展身體素質理論,常見運動損傷預防與簡單處理等形成以滿足學生未來需求為主體內容的高校理論知識體系。在理論課時數上要提高,用合理的方式進行考核,在總分中占一定比例。
(三)選用教材宜“少而精”
高校應破除以掌握運動技術為體育教育目標的舊觀念,樹立以健身為目標的終身體育新思想。教材宜多選擇那些難度不太大、易開展、人數不受限制,能延續到成年、老年進行的、具有較高鍛煉身體價值、對終身增強體質實用性大的內容為主,如武術、游泳、健力跑、健身與健美、體育舞蹈、乒乓球、網球等項目。使學生在身體素質全面發展基礎上,真正掌握一定的有興趣、有特長的終身體育項目(1—3項),包括相應的鍛煉方法和有關知識,以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
(四)增加體育教學課時
目前在校必須完成144課時的體育課而且是在兩年結束,大學的學習是三至五年學業還未結業,而體育教學已終結,這顯然違背了終身體育理論,是不合情也不合理的。因此,建議適當增加課時數,把開課年限延長一些,并進行合理安排分配,(現在有的高校已在研究生班開設體育課)。
(五)加大學生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