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以來新文藝運動框架內于世紀中葉出現的一場延續至今的美術運動,這場運動不僅在純美術領域內開啟了語匯層面的革新,而且還越出純美術領地引發了一場視覺革命。就像此前西方經由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整個新文藝運動始終與東亞美術文化具有不同程度的接觸一樣,這場影響深遠的美術革命更是直接在東亞美術的啟迪下走上了征程,從而在至今依然在場的現代語境下將東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個新界面。
一、美術現代性的源起
世紀中葉以印象派為代表的美術現代轉向的出現,由美術外部和內部兩方面因素所致。就外部因素而言,西方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到了世紀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以城市化為標志的現代化在改變人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人的審美需求與指向。這種改變從外部催發著視覺審美領域的變化,印象派時代美術領域轉向現代的革新便是應合這種審美嬗變的產物。從美術內部來看,引發當年美術革新的原因主要有三:
此前的浪漫主義繪畫從美術角度為革新傳統奏出了前奏;世紀上半葉攝影的出現及其快速傳播,對傳統寫實畫法形成了直接關涉存亡的沖擊,從而為革新奠定了走離傳統寫實畫法的方向;東亞傳統美術的進入從畫法層面啟明了走離傳統寫實畫法的具體路徑。正是在這些內外兩方面因素的催發下,西方美術在世紀中葉開始啟動了轉向現代的發展。
經過數百年的努力和拓展,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到了世紀開始進入飛速發展時期,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化對人生活方式的影響和改變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深度變化期。就關涉美術的方面來說,這個變化明顯包含視看方式的巨變,使無需言說或文字相助的純視覺領會躍上歷史舞臺。早在世紀初,德國文化哲學家西美爾就指出了對現代人來說“具有典型意義的東西”,即:“大都市的人際關系鮮明地表現在眼看的活動絕對地超過耳聽,導致這一點的主要原因是公共交通工具。在公共汽車,火車,有軌電車還沒有出現的世紀,生活中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場景:人之間不進行交談而又必須幾分鐘,甚至幾小時彼此相望。”!最初,人們在日常都市生活中每天面對那么多生人必須憑借沒有任何非視覺手段相助的單純視看去應對,而且必須快速應對,因為都市中簇擁而過的人群使人往往沒有任何思考余地,必須用單純視看去作出快速反應。久而久之,在人的視看方式中便建起了這種單純的視覺反應機制,以致在審美視看上漸漸失去對與非視覺要素聯在一起之傳統方式的興趣。本雅明在世紀初便試圖基于這樣的遞變去解說印象派畫法的緣起。"作為社會現代化標志的都市生活不僅在視看方式層面賦予了單純視看以重要意義,而且也在視覺生活內涵方面使這樣的單純視看越來越成為視覺審美的所需。現代都市生活的安身立命越來越單一地取決于基于思考的腦力活動,這就使得在與之脫離的視覺審美活動中需要有一種起調適作用的樣式,一種遠離任何思考單憑視覺反應的新樣式。
世紀西方社會現代化的飛速發展便從這兩方面催發著美術的現代轉向。
就美術內部來看,到世紀上半葉,西方自文藝復興始的新文藝運動在主體精神這個框架內已出現了以浪漫主義美術為代表的突破傳統方式的萌動。那時,歐洲尤其英國和北歐浪漫主義風景畫中出現的對自然之浩瀚和神秘的刻畫與渲染,表面看是開始關注自然之神秘的一面,其實是在展示與傳統基督教信條不同的某種泛神意識,其中蘊涵著對個性的明顯張揚。對后世來說,這樣的變化一方面預示了突破傳統理念的必須,另一方面也預示了這種突破的路徑對個體精神的弘揚。在畫法層面,這種弘揚就具體體現在對傳統三維寫實的偏離,即便那時英國風景畫家們喜愛的直接調配色彩法表面看是為了追求鮮明的色彩效果,實際上蘊涵著對個體直接性的關注。浪漫主義美術中出現的這些畫法預示了西方美術此后的發展方向:對個體直接感受的關注。就在此時,攝影的出現和快速傳播進一步在美術內部催發了向浪漫主義美術所預示方向的發展:突破傳統寫實畫法,因為寫實映現的不是感受,而是辨認。同樣在世紀上半葉,法國畫壇出現的以安格爾(’()*+,-,./(0123*4,(5*-6(.),德拉克羅瓦(7,-(*(0(8)9613:),熱洛姆(’()*;<(1*=(612()等為代表的東方主義(>63(*/)83.2()(畫作中出現了近東和北非的一些服飾,人物等)從另一個角度演示了對非西方藝術的關注。在這樣的美術語境下,以日本浮世繪為主的東亞美術傳入了歐洲。在對非寫實畫法缺乏任何經驗而又越來越意識到要向此方向發展的歐洲畫壇,東亞畫法自然引起了極大關注。
較之于西方傳統畫法,東亞美術顯然以其特有的非完全寫實顯出特征。本來,在東亞文化圈這種非完全寫實是與對象性內涵密不可分的,可是,在由于文化差異無法完全領悟其內容含義的情況下,當時的歐洲畫家們不顧其內容含義,便將視點專注于形式效果,進而根據這千年不衰的美術樣式宣稱:真正屬于繪畫的東西并不是對日常對象性內容的復現,而是單純形式的某種自主表達。在美術語匯層面的這種啟發下,當時以印象派為先行的創新藝術家們便開始漸漸拋開傳統的指向對象內容的寫實畫法,而只關注對象形式對觀者展現出的效果。于是,印象派畫家們便將視點朝向了光色變幻和瞬間印象,因為正是這些東西引發了對象形式在觀者那里具有的視覺效果,而不是基于辨認性視看的對象內容。于是,在拋開故事性(文學性)而只專注于形式效果的口號中,西方美術走上了轉向現代的征程。此后的發展,只是進一步地將形式乃至某一形式要素從日常對象中獨立出來,以致最終走向抽象。
二、東亞傳統美術的現代意味及其現代性瓶頸
從東亞傳統美術樣式在西方美術現代性轉向中所起的作用來看,這種古老傳統與現代主義無疑具有著某種同一性。但是,就像當時印象派畫家們只是關注而并沒有簡單移植或拼貼東亞傳統一樣,這種同一性只是極其有限地在特定層面存在。我們不能因此認為東亞傳統天生地就是現代的,不能直接地將傳統作為現代的去對待。當今中國美術,尤其水墨、書法等領域出現的回歸傳統傾向,表面看似乎在復興具有現代意義的傳統,實際上是在無以應對現在的情況下誤以為傳統本身直接地就是現代的。殊不知,西方現代派對東亞傳統的關注絕沒有采取直接拿來的做法,而只是從中獲取了創造靈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