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英語教學
在2l世紀多元化地球村時代,人們用于交際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掌握一門或幾門外語,而掌握英語則是首選。英語教學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的英語教學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的需要.這是每一個英語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現實問題。國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4年1月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教學要求》)的通知,要求新的教學要融合多個新的教學理念,例如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以及超文本化等。關于“個性化”,它明確提出教學模式應“朝個性化學習、自主性學習方向發展”;關于“協作化”,它提出“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雙方積極性”。
教與學是英語習得過程中不可分的并行體,“個性化”與“協作化”二者之間的關系亦是統一的。當前,對大學英語明確提出大力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既體現“個性化”,又體現“協作化”。只有這二者相統一,才能構建協調、科學、高效的教學新模式。
一、MI理論是“個性化”與“協作化”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一)MI理論背景
MI理論(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ry,簡稱MI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專著《智能的結構》中首次提出,在1997年和1999年又得到了兩次補充和完善。加德納通過大量心理學的試驗數據和實例的觀察分析,認為人類至少存在八種智能:(1)言語一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Intelligence)--指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2)邏輯一數理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即使用數字和推理、抽象思維、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3)音樂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即敏銳感知音調、音律和旋律的能力;(4)形象思維智能(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即人們利用三維空間的方式進行立體化思維的能力;(5)身體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即使用自己的身體來表達思想和情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6)人際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指交往和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7)內向自省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指關于建構正確自我知覺的能力,并善于用這種知識計劃和指導自己的人生;(8)自然觀察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指一個人與大自然的親和能力,也包括辨認文化型產物的能力。這八種智能相對獨立,但彼此問又有著極其復雜的聯系。
各種智能所側重的核心能力不同,每個正常人都或多或少擁有這八種智能,以不同形式表現或發揮于職業中。
(二)MI理論對英語教學的理解
MI理論具有豐富的英語教學和教育內涵。它呼吁教師要超越過去依賴語言與數學邏輯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擴展自己所擁有的技術、工具和策略,進而采取較活潑的、多元的教學方法。首先,多元智能理論給英語個性化教學(IndividualLearning)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多元智能理論尤為關注人類智能的多元本質,承認智能的差異和特殊性,以及個體在不同領域中其認知能力發展的非同步性等,是一種多元地認識、理解和研究智能的方法論。因此,在英語教育中,不應把所有的學生都當作完全相同的人來看待,學生的智能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清楚地認識到英語學科的教學過程既是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發展的過程,又是其個人綜合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即各種智能發展和整合的過程。教師正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理論策略來實施民主性、主體性、創造性、和諧性的個性化教學。同時,MI理論又倡導學生在課堂中加強人際關系智能的活動,要求學習者與他人協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具備了協作式教學(CollaborativeLearning)的特點。因而,按照《課程要求》,我們完全可以以MI理論為指導思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利用學生的不同天賦,強化他們的智能強項來促進他們的智能弱項,重視學生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大學英語的教與學向著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化過渡。
二、基于MI理論上的“個性化”英語教學
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加德納提出了個性化教育的理念。“這是一種十分重視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個學生智力特點的基礎上的,強調在可能的范圍內發展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具有不同智力的學生都能受到同樣的教育。”[3]個性化教育就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個性素質的教育,是相對于劃一性教育提出的。“個性化教育是引導個體生命獨特性發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異為前提,以提供多樣化教育資源和自主選擇為手段,以促進個體生命自由而充分的發展為目的。”[4]個性化教育不僅是方法論方面的變革(個別化教學),而且是教育目的論,教育價值觀方面的改進和更新,它是價值取向的轉變,是教育上個性的提升。“[5]因此,實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素質教育的深化。大學英語教師在開始制定課程教學計劃前,可以借鑒多元智能理論,根據學生的需要、興趣和潛能來進行教學設計,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智能潛力。
(一)制定差異性目標,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教師根據學生個體的情緒、興趣、思維.意識等方面的差異,準確把握教材,制定出適合本節課各層教學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師應當做兩個分析,一是要分析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制定每一個學生都應該達到的共同目標,然后確定本節內容的擴展方向,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制定更高的目標,提升其發展空間。二是分析所教的學生,具體到一節課中學生應知應會的內容和目標,了解學生獨有的學習優勢和學習類型,把握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水平學生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