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保險保障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必須著眼全面、協調、可持續,必須立足統籌兼顧。在新的形勢下,開發區已站在擔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引擎這一新的起點,要實現“二次創業”新的飛躍,就要敢于全方位“超越”自我,特別是在體制機制上探索求進。
社會保障,是當今社會一項最為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其地位之重不言而喻。就此工作而論,筆者認為,作為社會保障主要組成的勞動保障、民政工作目前分屬于兩個部門,未能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工作合力,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此方面,開發區有責任先行先試,有所創新突破,應當從構建“大社保”格局入手,從根本上消除體制性障礙,形成“大兵團”作戰,提升“大服務”效力,充分體現“執政為民,服務發展”。
所謂“大社保”,就是開發區社會保障總體工作以全面革新管理服務理念為目標,在區黨工委、管委會的統一領導下,社會保障部門統籌協調,各級相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齊抓共管,充分調動和發揮各級各部門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分級負責、分工協作、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其確立,有利于整合資源,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提高效能,有利于優化服務。構建開發區“大社保”工作格局,應從運行模式和工作機制雙管齊下、同步推進。
運行模式:逐步健全區、街(鎮)和社區(村)三級體系,形成一體化的業務管理系統一是區級:即區社會保障部門及所屬二級機構,業務接受市級勞動保障、民政部門指導。綜合設立集勞動保障和民政事業于一體的區社會保障部門,主要負責全區勞動保障、民政等社會保障的行政管理和綜合協調工作;二級機構(包括就業、社會保險、勞動監察、勞動仲裁、殘聯等),在區社會保障部門統一協調指導下,具體從事全區就業服務、社會保險、勞動監察、爭議仲裁、社區管理、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殘疾人等工作,聯系街鎮相關業務。其中,社會保險工作要抓緊探索“五險合一”整合經辦資源,實現信息共享,統一征收管理。
二是街(鎮)級:即街(鎮)社會事務、勞動保障、社區建設等科所,業務上接受區級社會保障部門的指導。街(鎮)社會保障機關科室主要負責本轄區社會保障的管理協調工作;社會保障相關經辦部門具體從事本轄區社會保障工作。探索實行將勞動監察協管和爭議調解工作延伸至街(鎮),加掛勞動監察投訴站、勞動爭議調解站牌子。從長遠考慮,在街(鎮)機構改革時,可將科所設置作適當整合,綜合設立社會保障科、社會保障所;在街(鎮)領導分工時,可相對集中為一位領導分管,以利工作協調統籌。在強化社區社會保障服務平臺經辦工作的同時,街(鎮)社會保障科所的職能應向管理、指導、協調轉移,其工作向下主要對口社區服務平臺,逐步弱化街(鎮)服務平臺,以實現精簡、增效。
三是社區(村)級:即加強基層社會保障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下沉社會保障服務經辦職能,統一規范設置社區社會保障服務工作站,配備專職社會保障員,人員經費和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社區工作站在街(鎮)業務科所指導下具體經辦本社區社會保障事務工作。全面推行社會保障社會化管理,逐步使社區內所有社會保障對象的服務、管理及待遇支付等原則上通過社區工作站直接進行,提高社會化管理服務水平。
一,建立社會保障聯動運行機制。開發區在規劃發展、部署工作以及安排專項資金時,應將社會保障作為統一體系考慮。社會保障系統各級各部門應切實履行職責,形成分級分工責任制。實行全區社會保障聯席會議制度,由全區社會保障系統區、街(鎮)兩級部門組成,根據需要吸收區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和社區工作站參加,及時傳達上級精神,檢查部署階段性工作,研究和協調處理有關問題,同時開展學習交流。此外,涉及社會保障工作的計統、人事、財政、稅務、工商等部門和工青婦組織,要根據本部門職能職責,將促進社會保障工作作為份內之事、運行模式:逐步健全區、街(鎮)和社區(村)三級體系,形成一體化的業務管理系統工作機制:逐步完善七項工作制度,健全協調一致的運行規范社區指導、,應盡之責,積極配合、大力支持。
(二)建立社會保障危機預警機制。依托三級社保體系,建立縱橫到底的全區社會保障預警網絡,分類健全社會保障事件危機應急處置預案,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落實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對社會保障重要事項定期梳理分析,增強工作的預見性、針對性和主動性,對帶有苗頭、傾向性的問題,早發現、早研究、早應對,為區黨工委、管委會決策提供依據,最大限度減輕負面影響和危害損失,確保各項工作平穩可控。
(三)建立社會保障政策協調機制。著眼于本區社會保障政策措施與上級政策法規的承接性,與區內相關行業政策措施的兼容性,以及與街(鎮)具體實施辦法的融貫性,在研究制定社會保障各項規定時,必須堅持多方共同參與,深入調查研究,充分論證優選和慎重實施調節的程序,體現統籌、整合的原則,保證決策的科學化、規范化。
(四)建立社會保障督查督辦機制。強化社會保障專項督查工作,力促重點工作的推進、難點問題的解決。探索建立統一集約的全區社會保障系統工作績效考核制度,嚴格結果運用,將此作為系統各部門和工作人員年度考核的直接依據,并納入相關配合職能部門的保障目標進行考核(五)建立社會保障監督管理機制。完善多方參與的監管體制,除社會保障、財政、審計等部門依法實行行政監督外,要進一步健全具有權威性、代表性的社會保障監督委員會,由用人單位、職工等代表(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知名人士、社保專家學者)組成,切實履行審查全區社會保障工作執行情況,監督檢查社保基金工作,并受理舉報、申訴之職;同時,加強新聞媒體等社會輿論的監督,促進社會保障工作健康發展。
(六)建立社會保障信息網絡機制。以“金保工程”和“數字民政”工程為載體,加快建立覆蓋區、街(鎮)、社區(村)的業務管理網、辦公管理網、公眾服務網,并實現三級聯網,逐步開展網上政策咨詢和業務受理,拓展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效率,加速社會保障工作的信息化、科學化、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