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藝術理論
一、千陽民間工藝美術在陜西省美術家畫廊展出,這是西安美院師生與民間藝人的一次成功的合作,博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同樣的民間藝術展,為什么這次會獲得成功呢?它又為什么會給人以新穎的感覺呢?
這與藝術視覺的變革有關。本文想就此來談談藝術視覺發展的重要性問題。
二、以往的視覺形式
藝術的視覺語言世界各國關于藝術視覺理論的研究歷史很短,并僅是單純地重復在形和色、素材和構圖之間,而對時、空間以及物體造型秩序的配列,觀賞者視覺習慣與時、空間的變化則研究較少。
藝術視覺的表現形式即藝術家的視覺語言。人與人的交往通過語言溝通思想.藝術家則是通過視覺形象來向觀眾傾訴自己的偏愛。藝術視覺語言隨著時、空間的轉變,本身在變化,觀賞者的視覺習慣也隨著時、空間的轉變而相繼變化軒。視覺語言就是通過眼睛的觀察活動而產生的交流,在人與人所具有的知識重新組合過程中,為人們重新創造不同于已往長期視覺經驗所形成的模式的、新的時、空間藝術視覺。
技術工學上的各種發現,擴大了物質環境,又實際構筑出新的物質環境,這些發現在實際地構筑物質環境的某些方面時,有的很微小,有的又太快,有的太巨大、有的太遲緩,由于產生了許多幫助我們認識這尚不能夠理解的可視世界中各種形象的視覺性工具(如照相機、錄攝相機、人造衛星的電腦攝影、天體望遠鏡等),也就帶來了我們視覺情況的變化,所謂視覺.首先是了解我們在空間中位置的一種物質裝置,亦即測定空間中所有各種事物重新組織和綜合化的裝t。
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問題的思考,和對造型藝術的觀賞,久而久之便產生了一種經驗,這就是視覺經驗。經驗有好的一面,但也會自然地變為一種模式。例如我們在欣賞碑帖時所得到的喜悅,并不是由碑文本身所表現的內容而產生的情緒,碑帖內容對我們來說已沒有什么意義了,我們的興奮主要來自書體本身。這便是視覺經驗。再如繪畫中中國水墨山水畫五代、北宋那種散點透視的基本繪畫形式,‘.四方并取而不限焉”,經元、明、清至今,使我們形成一種全景式的藝術視覺經驗。再如,佛教的本生、經傳故事,《械國夫人游春圖》、《韓熙載夜宴圖》等給我們的是一個先看標題而后欣賞內容的看圖識字式的視覺經驗。以上所述的各種視覺經臉,所帶來的模式(結果)無形中在審美心理上產生了陳舊、不新鮮的感覺,(八個樣板戲僅看了十年、這種感覺已十分明顯,何況以上幾種形式已延續了幾百年以至上千年)這是因為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漸漸地缺乏一種張力,這種張力的缺乏也就使藝術感染力自然地衰退了。
如何突出和加大這種張力呢?那就應有一種既是我們常見的東西,但又是以一種新的視覺方式,一種新的視覺語言。這就需要藝術視覺語言的變革。
對于自然的把握是同空間的把握緊密接合在一起的。根據視覺認識空間.同時又通過視覺再創造新的環境,這樣就需要有新的認識和找到測定空間的新方法。例如在平坦的土地上展開的空間關系如果易置在山中,也就是說一個形體在另一個形體的干擾下觀察時,就又會成為另一種經驗,步行時所知的自我位置,在乘汽車和飛機時就需要重新地測定這不同的空間,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發展,由立交橋、地鐵、高架鐵道、高層大樓等物體所組成的現代化的大都市,要市新把握住這空間的各種關系,認識自己自身所置的位置,就需要解決觀察新事物的方法。
三、藝術視覺中的成功嘗試
如同人的肉體每日都在變化之中一樣.時代環境也每夭在變化.人類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斗爭中.總是強烈地追求與人與人關系上瞬間的平衡,其結果就是通過將視覺的交流組織綜合化后,總結自己心理的智慧的各種體驗.創造出一個象征性的秩序,人的創造性想象.就是以這樣的形式而取得,在歷史的各個階段向著固有的潛在性秩序具體化的方向.向著人類自身決定的方向奮進。這種新的追求,有可能是有意識的.也有可能是無意識的。這種追求歷代都有,象我們上面談到的五代、北宋時的全景式繪畫的視覺經驗.在南宋時由于馬、夏等人在藝術視覺上的變革,將全景式的山水布局變換為‘.馬一角”式的局部性視覺語言.使人耳目一新。用筆用墨并未改變.改變的是視覺經驗。在中國四大名著中《西游記》為什么比其它三部更為大多數人所歡迎呢?就在于作者把生活中的東西通過重新的組合,建立了一種新的視覺秩序,提供了一種新的藝術視覺.審美對象的“神化”使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之間的張力加大,從而,藝術感染力也即增強了。不久前在西安市舉辦的千陽民間藝術展是美術學院的教師和學生將新的藝術視覺觀念與民間藝術質樸而純真的美感相結合的成果,這種結合有的人是無意識的,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現在這代師生,他們頭腦中對于時、空間現實已與上一代人有所不同了.而且.他們對于把握這些時、空間的各種關系,認識自身所在的位置也與上一代人有所不同,例如:同樣是一只布老虎或一只布豬,原先農民自身對于時、空的把握,可以說是停留在步行時的階段,因之一只布老虎或小布豬最大不過尺余。但從新的視覺規律看藝術品,就不光是布老虎本身的價值.而在于對它本身作為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之間的關系的把握,一只一尺來長的布老虎即使再有藝術價值,藝術視覺經驗告訴我們它也只不過是一個枕頭而已,因為這是民間藝術品長期視覺經驗所形成的模式,而且這種模式與審美主體之間的張力已逐漸地在縮小,然而,這次就不同了,布老虎和小布豬做的有一米大小,這本身就改變了審美卞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的時、空間關系,打破了人們以往的視覺經驗,輸入了在立交橋、地鐵、高架鐵道、高層大樓的現代物體組成的新空間關系中的藝術家自身位置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又很快地和城市中居住的人們的視覺語言發生了共鳴。這樣便輕而易舉地博得了好評。其它象服裝設計,裝飾大布鰻、壁掛、背兜、裝飾畫等題材并未嫁接,全是農村人們喜聞樂見的五毒、八卦、魚戲蓮、老虎、小豬等類的東西.然而,這些在固有的藝術視覺經驗中的民間工藝品,被藝術家注入了新的意識.這種意識并不是在表面上灑上城市偏愛的.‘香水”的所謂創作.而是以新的藝術視覺來重新組成了觀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時、空間秩序,且使散發著農村“‘泥土”馨香的題材保持了原狀。通俗地講就好比用照相機的變焦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