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經濟相關
我省山區獨特的地形地貌不僅造就了山清水秀、旖旎多姿的江南風光,還養育了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山區文化。建設“山上浙江”,必須充分挖掘蘊涵著濃郁地方特色和悠久歷史傳統的山區文化資源,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合理開發和利用山區文化資源,為山區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和精神動力。
這既是打造“文化大省”的題中之義,也是發展山區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我省山區文化資源以及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基本情況
長期以來,浙江素有“文化之邦、旅游勝地”的美譽,人文薈萃,物產富饒。在現代文明席卷平原城鄉的今天,山區因為地域上相對封閉,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文化元素受人為破壞較少,其間的古建筑、地方戲曲、民間特色手工藝、活態的民風民俗等傳統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平原地區相對穩定的保護。
這些“養在深閨”的山區文化,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無我有”優勢資源,是山區發展重要軟實力。
(一)我省山區文化資源豐富、種類多樣
山區文化與平原文化相對而言,由于山區的區位、地形、交通等原因,與外界的經濟、社會交往相對較少,因此也就更多地保存了傳統文化原生態的特質,成為傳承歷史的重要文化寶庫。我省的山區文化遺產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主要是古村落、古建筑、古廊橋、古窯址、古礦洞、摩崖石刻、革命史跡。目前,我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2處,絕大部分位于山區縣或山區鄉鎮內。浙西南山區,是古村落、古民居、古廊橋、古窯址非常集中的地區,麗水市有國家重點保護古建筑3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座、省級歷史文化村(鎮)9處、古村落12處,這些古建筑形態和風格上各具特點,體現了浙西南山區的傳統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環境。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青瓷窯,以龍泉市最為密集,有300多處。這些窯址產品種類繁多,較為完整地保留了設施遺跡,為研究古代青瓷文化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資料。著名的“廊橋之鄉”泰順,有各式古橋900多座,其中有15座廊橋和仕水碇步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些年來,作為中國革命搖籃的老區,一些革命遺址相繼被開發出來。中共浙江省委舊址、紅軍挺進師舊址、浙北新四軍根據地、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等,成為重溫浙江革命史,教育現代人的天然課堂。據統計,我省共有32個老區縣(市、區),另外還有31個縣(市、區)分布著老區鄉、鎮、村。全省有老區鄉鎮713個,老區村12245個。32個老區縣(市、區)共有土地面積53535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53%。
非物質文化方面,主要是民族民間工藝和藝術,如民間曲藝、傳統戲劇、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據統計,2006年我省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44項,2008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入選85項,兩次我省都名列全國榜首。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305項。全省11個市和90個縣(市、區)相繼公布了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2327項。聞名遐邇的麗水“青田石雕、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手工技藝,紹興“紹劇”戲曲,衢州“西安高腔”,余杭“滾燈”舞蹈,東陽“東陽竹編”,長興“長興百葉龍”等等,都被入選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余杭“滾燈”還被送到北京奧運會上表演。
這些民間工藝和藝術,濃縮了當地人民群眾世代生產和生活的歷史,體現了民間的智慧,折射了傳統的光輝。畬族作為我省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溫州、麗水等地的山區,龍游、桐廬、武義等地的山區也有部分族民。畬族的農耕、婚禮、祭祀文化是我省山區文化園地中的一支奇葩,這些年來已經成為山區民族旅游的一個亮點。
近年來,我省山區還積極利用原有的傳統文化因子創造現代型的文化業態。如麗水市蓮都區大港頭鎮的“古堰畫鄉”,在當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扶持下,成為了一個藝術創作、工藝習訓、油畫生產的基地。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鏈實現了藝術與市場的成功對接,千年古堰煥發出新的文化和商業生機。
(二)我省山區文化保護扎實推進、成效明顯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山區文化系統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扎實推進文化保護工作,在健全制度、完善機制、開展普查、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展示傳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十一五”期間,我省堅持保護優先,正確處理文化保護搶救與開發建設的關系;堅持政府保護為主,同時以改革的思路調動全社會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堅持依法管理,確保文物保護、利用行為規范有序。圍繞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總目標,拓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覆蓋面,加快整治整理工作進程,搶救保護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快速消失的傳統文化,構架起比較完善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我省在山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快保護規劃編制進程,基本完成了包括山區古村落在內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的編制,加強對古鎮古村落內重點保護區的保護,從嚴控制風貌協調區的建設,積極推進保護整治工作。二是在資金投入方面重點考慮欠發達地區,加大對古村落保護的資金投入。同時,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充分吸引民間資金的加入。三是利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契機,摸清山區古村落的數量情況,科學客觀評估價值,納入到依法保護的軌道上來。1991年、2000年和2005年先后審定公布了三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共78處,其中相當部分位于欠發達山區,現已基本完成前兩批43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
目前,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也正全面開展中。近年來,政府公共財政加大了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如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資金已從2000年的300萬元增至現在的6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