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互聯網
2011年5月16日和7月14日,美國政府相繼出臺了《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和《網絡空間行動戰略》兩個互聯網政策文件。此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繼2010年1月21日發表《互聯網自由與全球言論自由的未來》演講之后,于2011年2月15日,發表了題為《互聯網的是與非:網絡世界的選擇與挑戰》的演講,這是對美國“互聯網自由”政策全面而詳盡的闡述。與此同步,美國進一步強化了互聯網監管的專門機構,成立了網絡安全執行辦公室,美國網絡司令部也于2011年10月全面運行。以上表明,無論是政策的制定,還是執行機構的設置,美國互聯網戰略已基本成型。
美國的互聯網戰略是美國傳統霸權在互聯網領域的新投射,是美國從技術層面、資源層面、信息層面到法理層面搶占全球網絡空間制網權和制高點的重大轉折,對我國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安全構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潛在威脅及嚴峻挑戰。因此,制定我國的互聯網戰略迫在眉睫。
一、美國互聯網戰略對我國政治安全及文化安全的嚴峻挑戰
美國謀求掌控全球網絡制網權的互聯網戰略,將勢必引發世界主要大國的網絡軍備競賽,同時也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信息弱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國家安全蒙上了一層陰影。目前,我國尚未從國家層面制定具有統籌性和前瞻性的互聯網戰略,也缺乏網絡空間發展、管理和安全方面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因此,美國先發制人的互聯網戰略,對我國政治安全已構成潛在及長遠威脅,對我國文化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
1.美國憑借在互聯網領域的絕對優勢,早已將其主權的行使范圍擴展到了領土、領海、領空等有形世界以外的網絡空間,把網絡主權的斗爭納入國家主權斗爭的重要領域。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說:“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強權人的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2010年1月轟動世界的谷歌退出中國大陸事件,其實質就是美國對我國網絡主權展開進攻、中國為此保衛自身網絡主權的一場政治斗爭。在此期間,美國將不受審查的網絡言論自由作為其指責和攻擊我國的武器。
然而,根據WTO相關規則和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作為享受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在線信息檢索服務提供商的谷歌中國,必須接受中國政府的網絡管理。
今天,無論世界上哪個國家,不受審查的言論自由都是不可能的,每個國家都有規制和審查,就是美國的互聯網也禁止傳播有關恐怖主義的內容。
英國對侮辱女王的互聯網信息內容要嚴格審查,新加坡的互聯網不能討論宗教、種族等有損社會和諧的敏感問題。可以說,任何國家都有其核心利益,保護國家的核心利益是保護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
事實上,美國在“9•11”事件后頒布的《愛國法》,實行著比其他國家更為嚴格的網絡審查和互聯網監控制度,政府和相關機構可以隨意查閱任何人的電子郵件,并有權控制和屏蔽任何可能“危及國家安全”的互聯網信息。由此可見,美國實行的是互聯網“雙重標準”,其“世界警察”行徑早已擴展到網絡空間。
2.互聯網成為美國推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新型工具和媒介。當前,全球網絡空間秩序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態,美國擁有絕對的優勢,全球網絡管理中所有重大決定仍由美國主導。全球互聯網的全部網頁中占81%的是英語,其他語種加起來不足20%;國際互聯網上訪問量最大的100個網站中,有94個在美國境內。
蘇聯解體后,美國一直沒有放棄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和滲透。當前,從政府到各主管部門再到網絡服務提供商,他們自始至終都按照自身的標準篩選和推出符合其價值標準的互聯網信息內容及傳播方式,將符合本國利益和價值觀的信息傳播給受眾者。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薩發生大規模動亂事件,CNN網站等西方主流媒體違背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原則,對這一事件進行了連篇的歪曲報道,通過發布有違事實、張冠李戴的照片和文章,篡改事實真相,極度丑化了我國政府的形象。我們應該看到,CNN網站對拉薩“3•14”事件的不實報道并非偶然,從近年來美國網絡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中可以發現,他們的對華偏見根深蒂固,報道重點、報道立場始終以美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導向,經常出現將中國“妖魔化”的言論。以《紐約時報》網站為例分析:從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6個月內,對《紐約時報》網站上的涉華報道進行隨機抽樣,抽取了51篇與中國相關的文章。
在這些涉華文章中,有46%的文章使用了帶有偏見的名詞,其中38%的文章帶有負面性名詞,只有8%的文章帶有正面性名詞,正面性名詞多集中在經濟發展上,而負面性名詞多集中在政治、軍事和社會問題上,其中有16%的文章中出現了刻意和著重渲染“中國威脅論”的露骨內容。由此可見,網絡空間并不是一個絕對自由的領域,美國早已將互聯網作為其推行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
3.主導網絡話語權的美國極有可能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平臺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不斷衍生的各種新媒體,已經成為輿論與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博客、微博的使用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方便簡易的平臺。然而,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一旦被別有用心的力量用作顛覆性的宣傳,如制造假信息、散布對政府的不滿情緒、組織抗議集結活動等,互聯網就會變成“謠言策源地”。2011年8月爆發的倫敦騷亂以及2011年初西亞北非地區的社會動蕩、政局變更,已經將網絡社交媒體的“雙刃劍”特性暴露無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數量以高達208.9%的增幅,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3億,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新媒體受眾者如此龐大,當前我國政府也同樣面臨著無法完全控制網絡信息內容的局面。而主導網絡話語權的美國,完全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來影響和左右我國突發性、群體性事件的發生與發展,繼而進一步破壞我國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另外,網絡黑客的技術越來越高明,加密手段越來越先進,這也可能為一些蓄意進行網絡政治犯罪的活動提供便利。以上這些可能的犯罪行為將會對我國政治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對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