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證券市場論文
一、證券市場興起改變了我國儲蓄、投資、消費格局
我國證券市場建立之前,整個國民收入除掉消費部分之后了形成社會儲蓄,其出路一是國家投資,二是銀行貸款,即儲蓄一國家投資+銀行貸款。個人收人節余只能存入銀行,形成銀行信貸資金的來源,個人無支配這筆資金進行直接投資的機會,作為國有企業也無獨立的投資權限,國家的投資則是動用財政收人,則財政收人也是廣義儲蓄的一部分,銀行則利用存款按計劃發放貸款。這種計劃經濟下單一投融資模式,限制了多元投資主體的積極性,無法發揮直接融資的優越性,不利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證券市場的興起,賦予社會公眾和法人機構以直接投資權利,社會公眾和法人機構儲蓄一部分用于投資股票、債券,從而使儲蓄流向結構發生變化,即儲蓄~國家投資+個人及機構投資+銀行貸款。投資主體選擇金融資產,不僅要考慮資產的安全性,而且要考64慮資產的收益性和流動性,努力實現投資收益最大化目標。
社會投融資格局的變化還引起了社會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的變化,直接投資擴大活躍了消費市場,這不僅在于投資收益對投資者補充了新的購買力,而且投資結果擴大了企業規模,改良了企業的素質,提高了職工收人及消費水平,有利于住房商品化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
二、證券市場發展對銀行負債業務的影響
1.證券市場的發展提高了全社會的儲蓄水平,擴大了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整個金融體系的資金來源。證券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拓展了儲蓄向投資轉化渠道,提高了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進而提高了邊際儲蓄傾向和社會總儲蓄率。80年代我國的總儲蓄率平均是36%,90年代前五年平均是40.1寫,1996年已經提高到42%,在總儲蓄率增長同時,國民生產總值也以每年9%以上速度增長,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現在金融體系的總資金流量就要比80年代增長幾十倍。
2.證券市場發展改變了資金在各金融機構的分配格局。證券市場發展在分流銀行存款同時,又增加了銀行新的資金來源渠道。
證券市場建立之初,居民儲蓄和企業閑置資金主要以企業存款的形式存在。證券市場興起以后,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資金主要來自銀行居民儲蓄存款和單位定期存款,證券市場的發展對銀行存款尤其是居民儲蓄存款具有分流作用。同時,由于經營證券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必須通過銀行辦理結算業務,證券發行市場上股票申購資金、股本資金、證券流通市場股民交易資金、券商結算資金又成為了商業銀行重要的資金來源。
證券市場從銀行分流各項存款形成各類證券資金過程,是一種跨系統、跨地區的資金運動,證券市場資金回流到哪個地區的哪家銀行,回流到哪家銀行分支機構,回流資金多少,取決于各家銀行綜合實力和服務質量。由于存款是銀行生存和發展基礎,可以預見,商業銀行爭奪證券市場資金競爭將趨于白熱化。今后,哪家商業銀行服務手段先進,服務水準高,哪家商業銀行就可以從證券市場上森得更大的資金份額。
3.證券市場的發展,增強了銀行負債的流動性。由于證券市場資金,其流動性極強,商業銀行吸收這類存款越多,其負債流動性也越強。由于商業銀行負債流動性提高,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商業銀行負債成本,對提高商業銀行經營效益具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負債流動性的提高,也增加了商業銀行調度頭寸難度,不利于提高資金的利用率。
三、證券市場發展對銀行信貸資產業務的影響
證券市場發展,對間接融資為主的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在負債業務方面,而且也表現在資產業務方面。證券市場對資產業務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證券市場的發展減少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需求量,沖擊著銀行現有信貸資產的規模。證券市場發展為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提供了便利條件,資金實力強,經營效益好,信譽優良的大中型企業,將改變傳統的融資結構和方式,由單純依靠銀行貸款,改為銀行貸款和通過證券市場直接融資相結合,企業所需長期資金將更多地通過證券市場籌集,進而減少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的需求量。銀行長期信貸資產比重下降,資產流動性提高,從而有利于實現銀行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的對稱性,增強銀行經營的靈活性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為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創造了有利條件。
2.證券市場發展改變了銀行資產結構,有利于商業銀行提高資產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證券市•場產生之前,我國銀行的資產主要表現為貸款資產。由于各級政府對銀行貸款的強烈干預,形成了大量不良貸款。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于國家財政主要是吃飯財政,無力向國有企業注資,國有企業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經營,而國有企業低效率和信譽度低,又進一步加大了銀行經營風險。證券市場興起后增加了金融資產品種,給商業銀行按資產“三性”原則調整資產結構創造了有利條件。商業銀行資產要適時轉換,尋求新的出路,重整資產結構,實現資產結構多元化,改變原先單一貸款型資產結構,將一部分資產投向優良證券,尤其是國家債券,分散經營風險。這樣既給銀行資金找到了新的出路,又增進了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和贏利性,同時,銀行證券投資也是央行實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基礎。
3.證券市場發展給國有商業銀行盤活不良資產提供了新的機遇。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銀行商業化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兩大難點,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高不良資產。
對于商業銀行已形成的巨額不良資產,實踐證明完全靠企業破產、銀行核銷呆帳、財政注資這些辦法是消化不了的。企業大量破產,社會承受不起,也無法保全銀行信貸資產;銀行盈利水平低,提取呆帳準備金數量有限,核銷呆壞帳也十分有限,國家財政年年赤字,更無力撥款消化巨額不良債務。盤活銀行不良資產,根本途徑還是要搞活經濟,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走出困境。證券市場發展,拓寬了國有企業融資渠道,通過證券市場籌集資金,提高國有企業自有資金的比例,降低負債率,減輕利息負擔,增強抗風險能力。證券市場發展不僅是為企業提供了一條融資渠道,其更深遠的意義還在于為國企提供能使存量資產得以流動和增殖的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