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電影電視
2011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辦的“國產電影論壇”、“主流電影:大眾化與多樣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主流電影又一次成為中國電影界討論的焦點。
前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在說到創作時提過:“表現和對被表現物的態度問題”[1],對于作為一種藝術的電影,這一態度的表現就是作者與觀眾的溝通,以及作者希望觀眾對他所表現的事物有怎樣的感受、感覺和感情。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是要產生傳播效果的,而這一效果的評價標準無非就是大眾的喜好。
電影市場、票房等問題從何而來?如何讓觀眾進入電影院?什么樣的電影才能叫主流電影?這是由電影本身的質量情況決定的。
單單從市場或者直接看票房情況來決定電影質量和電影類型會不會犯本末倒置的錯誤?目前對主流電影定義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市場、意識形態、主流價值觀等問題上。這里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是先有市場還是先有意義,這里的意義是指電影之于觀眾的意義。
電影本是外國發明的一種藝術。自流入中國以后,因電影非但是娛樂品,并且有藝術上的真義,輔助社會教育的利器[2],電影進入中國之初,智識階級就表示出極大的興趣。
中國電影史上出現過兩次真正電影藝術的高潮期:第一次是上個世紀30年代到戰后;第二次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李歐梵在他的《上海摩登》中對上海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發展情況做過細致地描述[3]。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像《十字街頭》、《馬路天使》、《桃李劫》、《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優秀作品。第二次高潮則出現了像《牧馬人》、《城南舊事》、《黃土地》、《紅高粱》等優秀作品。之后,中國電影就一直在政治管控與市場化的夾縫中苦苦掙扎。
一、中國主流電影的發展脈絡
饒曙光認為,一個時代、一個時期的主流電影是在一個時代、一個時期特定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及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文化主潮上產生和發展的,同時也由于一個時代、一個時期特定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及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文化主潮發生變化而更迭[4]。在中國,電影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傳播的機器,其發展也跟隨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改革而變化和發展。由于不同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差異,各個時期中國主流電影所指的內容也各不相同。
饒曙光將改革開放后中國主流電影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探索片,娛樂片,主旋律電影,到現在的國家主流電影和主流商業電影。從他劃分的內容可以看出,他所指的中國主流電影是各個時期的中國電影的主流。例如1979年到1987年間,無論是第四代還是第五代導演,推崇作者化、個性化的歐洲藝術電影,尤其是新浪潮電影,具有“藝術追求和創新”的電影受到高度肯定,主流精英話語排斥美國好萊塢商業類型電影。在張暖忻看來,能賣錢的《神鞭》不是我們的主流電影,而《紅高粱》那樣的探索片才應該被我們“視為主流”[5]。
當然,這一時期的電影業的繁榮是發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導演不必過多地考慮商業上的壓力。但是,這一時期電影危機、觀眾危機已經顯現。雖然很多導演在拍攝中國所謂的“探索片”,理論家也一廂情愿的把“探索片”作為中國電影的主流,但是,觀眾和市場并不買賬。1980年起,全國電影觀眾以每年10億的人數遞減,到1986年,全國觀眾已經從1979年293.1億人次下降到219億人次[6]。第五代的實驗性藝術創新,在藝術上取得成就的同時,是在市場上的悲壯慘敗。從80年代中期開始,娛樂片已經悄然占據了中國電影的很大部分。電影作為文化產品肩負著意識形態的使命,它的娛樂功被正視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時任廣電部副部長的陳昊蘇提出一種新解,他說:“電影的功能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娛樂功能是本原,是基礎,而藝術(審美)功能和教育(認識)功能是延伸,是發展[7]。”這一時期出現了王朔的作品改編的電影,不同于主流思想,更多迎合的是“大放厥詞”式的大眾文化。這是娛樂片走向馮小剛的賀歲片的過渡。
但是,這一趨勢馬上在政治層面上遭遇挫折。1987年2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上,電影局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作為中國管理電影的機構,這是官方對商業化大潮的回應,也是對電影藝術精神指向的政策性表述。一種對于電影作品思想性的普遍要求,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電影創作的題材概念。
從1988年1月1日起,廣電部、財政部設立攝制重大題材故事片的資助基金。當時明文規定,基金所資助的“必須是重大題材的故事片”,而“重大題材是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重大現實題材”[8]之后,政府不但對主旋律電影給予政策導向和拍攝經費上的支持,還在后期宣傳和放映上給予支持。這一時期出現了《巍巍昆侖》、《百色起義》、《開國大典》、《焦裕祿》、《大決戰———平津戰役》、《孔繁森》和《鴉片戰爭》等。這種歷史和現實題材的重大影片成為這個時期中國電影的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但是,主旋律電影并沒有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它們的政治意味和教育宣傳意圖明顯,真正進入電影主流消費市場和大眾評價高的影片并不多,這種電影的敘事類型和一些虛構的情節已被大眾所詬病,例如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主旋律電影并沒能成為中國的主流電影。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完善,電影引入商業化運作也逐步發展。國家投資拍攝的所謂“主旋律電影”并不能完全被觀眾喜愛,而商業電影慢慢地占據了電影市場的重要部分。從上世紀90年代馮小剛系列賀歲片到張藝謀《英雄》再到《夜宴》等等,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發展迅速。而此時,對中國主流電影的討論也逐漸增多:何為中國的主流電影?“商業電影”、“類型化”、“主旋律電影”、“主流價值觀”、“票房”等關鍵詞出現在中國電影的討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