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0引言
民族興旺,教育為本。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教委批準在理工科高校設立藝術類專業教育,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有效地提升整個高等教育事業的學術生態環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校園文化生活的繁榮、和諧校園的構建、師資隊伍的生態發展,將產生巨大、深遠的影響。教育生態化和學術生態化是高校健康發展的方向,也是促使高校教育又快又好發展的關鍵所在。浙江理工大學長期以來綜合藝術與理工學科所長,實施文理兼容的教育實踐,為優化教育生態環境,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可貴的借鑒經驗。本文章以藝術結合、學術生態化發展為主線,本校教育實踐為支撐,對理工類學術生態化發展的思路、措施及關鍵環節進行系統研究和論證。
1藝術教育引領理工科高校學術生態結構的優化
1.1從教育生態學看文、理科相互滲透的結構優化價值
教育生態學的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勞倫斯克雷明最早提出的[1]。其理論起源于生態學,生態學的核心思想強調各種異質要素之間的互存、互生、互補和互利性,各不同要素彼此“相成”、“相濟”。不斷交流,由此產生新的“生物”[2]。
教育生態學研究大致分3個層面:一是以教育為中心,綜合外部的自然、社會環境的彼此生態關系;二是以單一院校為中心,反映各教學體系間的生態關系;三是以學生個體為中心,與外部環境相互間的生態關系。筆者著重探討二、三層面的教育生態關系。
理工科高校過去所設的專業主要是研究自然界有形物質;各文科類高校研究社會科學、上層建筑類的無形世界。
隨著科技進步,各學科間的交流和協作日益密切,相互間的影響、滲透也日益增多,專業過細的教育格局不適應學術發展的趨勢。理工科高校開設藝術類專業,具有開創性的優勢,一般藝術院校無法比擬,即“文理兼容,藝工互補”。不同學科交流,激活了思維的新浪花,催生了邊緣理論和邊緣學科的發展。理工科院校增設藝術類專業,對學術生態結構來說,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可以起到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的作用。
1.2從文、理兼容看相互間的學緣優化價值
一門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如同植物成長一樣,一是自然界需要,二是要陽光和雨露沐浴,三是生態環境允許。
從學科成長現實和規律看,也必需具備3要素:一是需求;二是營養,三是生態(環境)。藝術教育扎根在理工科高校中,不僅符合上述3要素,更可喜的是它在理工科的院校中,能得到不同學科的滋潤,更是符合了生態學中的“互利性”的規律。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參照前蘇聯模式分文、理二大類高校。高校規模也較小、學科單一。整個教育事業受到國力、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約。20世紀90年代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國家教委出臺了多項新舉措,其中讓藝術教育走近普通理工科院校,打破了長期封閉單一的模式,從根本上扭轉學術片面畸形發展的狀態,也為學科的長遠發展作了學緣上的智力儲備。因此,理工院校要學習和借鑒藝術類學科的優勢與精華,更多地進行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辦學水平的提升。
1.3從文化支持創新看藝術教育優化生態的價值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外貿走的是“從量的擴展到質的提升”之路。從貼牌生產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經歷了20多年時間。究其原因是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和享譽全球的民族品牌。而品牌屬于文化范疇,溯本求源,長期的理工科專而細的教學模式阻礙了各學科間的交流,民用商品借力文化的理念滯后。縱觀國際市場具有藝術感的時尚新品,往往成為新的賣點。老祖宗留下來的華麗絲綢產品,如果沒有精美的圖案設計、沒有服裝設計師新潮款式的推出、沒有世界名模的走秀,如何打開歐美市場?由此可見,藝術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今消費者購買商品不僅為生存需求,更多地追求享受、美化生活。產品的營銷將更加倚重藝術和文化的支持。創立國際大品牌文化先行。藝術類專業融入理工科院校是時代召喚。
浙江理工大學共有53個專業,其中藝術類專業12個,占全部學科的22.6%,就這22.6%的藝術類招生,吸引了更多的文科類考生報考該校。藝術與科技是先進文化的兩大要素。每個新產品的問世,都需要藝術化設計與包裝,藝術的發展為科技的進步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支持。文理知識的交融與滲透形成了一種創新的文化積淀,推動了時代的進步。
2藝術教育促進理工科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人才培養需要整合全校的教育資源。其實非智力因素對一個學生的成功所起到的作用重大。美國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人生成功至多只有20%緣于智商,80%則受其他非智力因素影響[3]。
藝術大師豐子愷指出:“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窺見崇高廣大的人世的。再從心理學上說,真、善、美就是知、意、情,知意情三而一并發育,造成崇高的人格”[4]。1997年5月20日原國家教委在《關于加強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的文件中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它在提高人的素質方面有著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作同。藝術教育有助于發展人的全面思維、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有助于加強德育工作,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其對美的愛好與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個性,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百多年前,美國大學就開設了藝術專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要求把藝術專業課作為博士、碩士生的必考課目。愛因斯坦說:“如果我早年沒有接受音樂的話,那我無論在什么事業上都會一事無成。”“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是無限的,……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他提出“相對論”誕生于他沉浸于演奏一首鋼琴曲中,萌發了奇思妙想。可見,藝術對人的智力潛能的開發作用。[5]
藝術類專業落戶理工科大學,無論對理工科和藝術類學生來說,都十分有利。因為文、理二大類學科并存,更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大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知識掌握更扎實、更全面。整個院校的學科之間非常生態化,潤物細無聲、積累出碩果。
2.1藝術教育對理工科大學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