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教育研究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我國體育課程理念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總結出《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所必備的因素,進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活動,提出了體育教師教學努力地發展所必需的幾個階段。為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能力;多元化;論文發表
一、我國體育課程理念歷史演變
隨著我國建國以來的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小學體育大綱的改革,出現了體育課程理念的不斷更新,運動技術理念、快樂體育理念、體質本位理念、自然體育思想理念、成功體育理念、素質教育理念和健康觀理念等教學理念隨之產生,所有各種理念是相互滲透的,他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一)“運動技術觀”體育課程理念
建國初期,國務院通過《關于改善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20 世紀 50年代初至70代末,學校體育課程的價值觀受前蘇聯體育理論的影響,體育教育大綱以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為目標,教學內容以基本體操、游戲和田徑為主,在教學實踐中多從教育學和生物學角度考慮學校體育的實際和價值,運動技術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壓制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素質教育”體育課程理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素質教育下的體育課程理念強調了體育課程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突出了體育在教育體系當中的地位,關注體育課程對學生身心發展的促進作用,但素質教育課程理念下的我國體育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生的主體性等方面沒有真正融合到教學中。
(三)“健康觀”體育課程理念
2000 年教育部頒發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體育 1-6 年級 體育與健康7 -12 年級課程標準》簡稱《新課程標準》?!缎抡n程標準》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五大領域目標和六個水平目標。[1]
二、課程改革對中學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教學是一件非常復雜和困難的事情,它需要獨特的能力和結構。”[2] 課程的改革實際上是人的改革,沒有人自身的主動適應與變化發展,課程變革是不可能實施和成功的。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教師是一種嚴峻的挑戰,為了應對這種挑戰,教師必須進行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知識和技能的提高與教學行為的轉變,而這種更新、提高與轉變本質上就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進步和發展。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不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以及絕對的權威。教師教學行為是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而教學行為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相應的教學行為能力。
(二)學習方式的創新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新課程改革在繼承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增加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自發地進行,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幫助和指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更新必然對教師教學行為及其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三)教學載體的多樣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
教學載體的多樣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教學內容的綜合化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②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發展前景。然而,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嚴峻的挑戰,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應用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如何把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等等。教師將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三、中學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多元化發展
在課程改革進程中,教育行政部門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自主權,對于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材料、教學模式等采用由教師自行決定。教師能否采用適合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需要的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材料和教學模式等成了教學質量好壞的關鍵。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是整體的,其構成因素-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是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教學的設計過程實質是在教學選擇的基礎上,整合各種教學因素,確定教學實施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過程。特別在課程改革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下,備教學整合能力是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新要求。[3]
(一)教學選擇能力的發展
教師具有為教學設計而做的教學資源選擇的能力。自主性、啟發性教學自然需要以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的可選擇性為條件。而教師不是一個被動的被選擇的對象,應是一個引領學生進行積極選擇的向導。“教師本人必須學會選擇,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時機,選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4] 教師“對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等的選擇對于教學有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教學目標選擇能力
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和導向,要保證課堂教學順利、有效地進行,必須首先明確和掌握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選擇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教學目標是依據具體學科和學生特點、教學的具體條件而制定的,而學生的特點和教學條件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不同地方,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條件下所能實現的課程目標不同。即使是教學材料提供了教學目標,教師仍必須決定哪些目標最適合于他的學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