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前言如今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越來越多,全球氣候問題的出現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多樣性,帶來了各種生物資源的枯竭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們正在面臨著由于自己的失誤造成的惡果。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子孫后代的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如何盡力的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以及盡快的修復已經遭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我國的西南地區多為土石山地區,丘陵地區以及坡耕地地區,伴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這些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環境問題更加嚴峻,導致了土壤肥力嚴重流失和難以維持,同時也給這些地區的發展帶來很多障礙。
1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對我國的環境造成的危害相當嚴重,不僅造成了土地資源的破壞與流失,還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與生態平衡的破壞,導致了多發的水澇災害和干旱災害,嚴重的影響到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
但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地質情況特殊,特有的自然地理條件決定了其土地資源的稀缺和可利用土地面積的比重很低。在此地區經常出現的土石山區是巖溶地區土壤生態惡化的最嚴重形態。為了較好的改善這一狀況,實現西南土石山地區的生態改良,加強本地區的水土保持,我們應該積極探索。
土石山區的水土保持研究的是水土保持的基本規律,目的是要尋找能夠有效地遏制土石山區水土流失的原因,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行道路。
實際上,土石山區的水土保持應該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事業來抓,因為這是一項關系到群眾收入和生活質量的嚴肅工作,同時也關系到生態環境的保護。
1.1嚴重破壞土壤質量,威脅農業生產的發展
水土流失是各種各樣的生態退化集中爆發的表現。水土流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內部的地質力與太陽輻射雙重作用形成的,并且這一過程的發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歸結造成水土流失的深層次原因,我們認為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由于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對于環境的不可逆轉的破壞。這一破壞過程具有不可逆性,最終到導致了人類與自然的沖突,和自然對于人類的負面效應。
在發生較大規模的水土流失的情況下,土壤的肥力受到嚴重影響,耕地面積急劇減少。在水土流失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的泥沙造成了河道的淤積,導致河床不斷升高的同時還容易形成洪澇災害,威脅到沿岸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另外,各種各樣的有機農藥和化肥污染等對水質產生嚴重的影響,威脅到廣大的群眾用水安全。
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是對于土壤的破壞,會造成地面完整性的破壞,改變土壤的理化成分,降低土壤的含水能力和土壤的肥力,這些因素都會對各種生物的生長條件產生影響。另外,尤其是在我國的南方的土石山區還會發生土地的硬石化和沙化,嚴重的危害農業生產的質量,給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留下隱患,阻礙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1.2土流失造成了經濟發展的落后
土石山區的水土流失是形成本地區的山洪和泥石流等嚴重地質災害的主要誘因。這些自然災害的頻頻發生嚴重的降低了人民群眾生產和生活的質量,財產安全和生命安全都受到一定的威脅。在救災中大量的消耗了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同時也給本地區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應。
2水土保持對于生態環境的作用
水土流失導致的危害已經成為目前中國生態環境危害主要因素之一,因為水土流失嚴重的影響了水資源的循環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把水土流失看成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如何更好的遏制水土流失,進行最大限度的水土保持應該是目前我們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改善水土流失的現狀,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質量的正確選擇。我國西南地區的土石山區的地理特征決定著其水土流失的必然性,針對這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水土保持所發揮的作用將會是極其明顯的。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的良方,是保護水資源和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必由之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在提高土壤的生產力上具有明顯的效益,這必然也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以建立一種較為科學的水土保持體系。水土保持所具有的生態服務功能已經是目前的生態學界廣泛認可的結論。對于生態系統的維護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對于我國西南地區的土石山區來講,對于生態系統的維護不但會提高本地區的生態效益,同時還會提升本地區的經濟效益,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改變當前的落后狀態。
開展土石山區水土保持的主要依據是水土流失的基本規律。我們要在生產和生活的實踐中,以及在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過程中不斷地研究和探索水土流失的形成機理以及防控原理,針對西南土石山區的水土流失現狀制定有效地途徑和措施。這時我們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指導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集中表現,是水土保持在實踐領域的開拓與發展。
土石山區的水土流失治理不僅改善了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還極大的豐富了市場經濟發展的條件,減少了河道淤沙導致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實現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水土保持是防止大面積的水土流失的關鍵措施,是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性工作。我國的西南土石山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是,伴隨著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對于治理水土流失重要性的認知逐步加深,我們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套有效地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體制機制。水土保持所發揮到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加了土壤的滲透量,梯田和水庫等一些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對于洪水暴發的控制效果是明顯的,不僅可以有效地削弱汛期洪峰,減小洪澇災害爆發的可能性。還可以在較為干旱的季節進行水分的補充,有效減小地徑流年季的變化。另外,水土保持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水土流失量和一些水庫的使用壽命,可以較好的改善水庫的泥沙淤積。同時,也會對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起到一定程度的抵御效果,極大地減小滑坡和泥石流等西部土石山區經常遇到的自然災害,提高水環境的質量。
3結語
我國的西南地區是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土石山地區尤為嚴重,土壤受到水土流失危害的面積日益增加。并且我國的西南是石山地區還大多數屬于貧困地區。究其原因,嚴重的水土流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本地區的貧困產生一定的影響,制約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出發,認真的解決西南石山地區水土流失的問題,在解決生態惡化的同時促進地區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