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賽里木湖區域位于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博州)境內,地處博樂市西南,擁有豐富的優良牧草資源和多種獨具特色的經濟藥用植物,是本州重要的夏季放牧草原,也是本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種質資源庫。賽里木湖區域是博州歷史上的老蝗區,主要優勢種蝗蟲為西伯利亞蝗、小翅曲背蝗、朝紋蝗、牧草蝗等,每年草原蝗災發生面積266.7hm2左右。為減少藥物防治對該區域草原的污染,維護草原生態平衡,積極探索和大力推行生物治蝗的新技術、新方法,2011年在該區域進行了放養拜城油雞治蝗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材料和方法
1.1時間
2011年6月3日~2011年7月22日,共50d。
1.2地點
選擇當年蝗災偏重地區,兼顧地形平坦、交通方便、灌叢密度小、地面不積水、離水源較近等因素的烏圖布拉格一牧場夏季草原,海拔1600~1800m,平均蟲口密度為38頭/m2,聚集區密度達80~320頭/m2,齡期為2、3齡期,蝗災危害面積達66.67hm2,主要蝗蟲種類有西伯利亞蝗、戟紋蝗、牧草蝗等,西伯利亞蝗為優勢種蝗蟲,占試驗區種群的95%以上。
1.3材料已馴養好體重達350g左右的拜城油雞苗2000只,流動帳篷2頂、喂料盤40個、飲水槽12個,拉水服務車1輛以及常用禽藥。
1.4方法
1.4.1搭建油雞棚舍
油雞棚舍搭建應為活動式,要按草地走向,選擇地勢高、背風向陽,晝夜溫度變化相對不大的平地中間,搭建坐北朝南雞舍,四周設排水溝,雞舍不能過于簡陋,要做到既防風、防雨、保溫防暑,又不積水。同時選場時也要考慮通風、換氣、供水等的需要。
1.4.2放牧
每日將2000只拜城油雞趕到選擇好的蝗害區放養2次,選擇在上午8:30~12:30、下午16:30~20:30進行放牧,共8h,歸牧后對牧雞進行補飼,每只雞每天平均50~70g(視蟲口密度而定)左右,每天飲水3~5次,雨天和炎熱的中午不出牧。當蟲口密度下降到1~3頭/m2時進行轉場(一般3~4天即可轉場1次)。
1.4.3油雞疫病防治
放養油雞因活動范圍大,雞的疫病防治難度增加,因此按照養雞要求,嚴格做好衛生消毒和防疫工作,及時注射或服用各種常規疫苗及驅蟲、消炎藥品等工作。
2防治效果測定
2.1防治面積
治蝗50d后,經實地丈量2000只油雞防治面積達8.67hm2,平均每只油雞滅蝗面積0.0043hm2。
2.2滅效
采用隨機取樣法,設置調查樣點22個,結果表明,平均每個樣點蝗蟲殘留數僅為1.72頭,平均滅效達95.4%以上。
2.3油雞體重增長情況
滅蝗前隨機抓出100只油雞進行稱重,平均個體體重350g。滅蝗結束按滅蝗前同樣的方法進行稱重,結果表明,滅蝗50d后平均體重達2.0kg,滅蝗期間的日平均增重為33g,增重效果明顯。
3效益分析
3.1經濟效益
本次油雞治蝗試驗共投入成本3.6萬元(包括雞苗費、飼料、防疫、藥費、人工費和運費),其間雞死亡400只,主要是因為在放養期間遇到惡劣天氣影響造成的。該批油雞平均每只油雞60元賣出,總收入9.6萬元,獲純利潤6萬元。同時挽回牧草損失1300t,按鮮草0.2元/kg計,挽回經濟損失2.6萬元。因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3.2社會效益
首先是由于無污染治理,可以有效減少天然草場牧草的損失,提高牧民的經濟收入,對維護社會穩定和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是可以帶動牧民養殖戶的發展,提高牧民的治蝗意識,達到既發展了養雞業又保護了生態環境的目的。第三是油雞投放市場,可為市場提供3.2t的綠色食品。由于在草場上以蝗蟲為食,其肉質鮮美,為純綠色食品,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保護了人們的健康。因此社會效益顯著。
3.3生態效益
首先是由于生態治理,可以有效減少天然草場的污染,同時有效的保護了天敵,維護了草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其次在天然草場上產生的大量的有機肥肥料,對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牧草生長發育、改善土壤質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改善草地生態環境。
4結論
通過在賽里木湖區域放養油雞治蝗,結果表明,油雞喜食蝗蟲,采食量大,為地毯掃描式,油雞經過的地方基本上找不到蝗蟲,平均滅治率達95%以上,滅效高,群居性、組織性強、易管理,抵御自然環境變化的能力較強。因此,養油雞治蝗是一種較好的生物治蝗方法,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