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隨著動物疾病日益復雜,抗生素飼料添加劑弊端日益突出,危及人類健康和污染環境,如今許多歐盟國家已禁止抗生素在動物飼料中的添加。根據劉夢元等(2004)和王紅寧等(2000)研究發現,病原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在50%~60%,抗生素的大劑量、多品種同時使用也導致動物自身免疫力下降,并且由于抗生素具有強烈的苦味和澀味也導致動物采食量下降。鑒于此,飼料添加劑如酶制劑、酸化劑、微生態制劑和植物提取物等在過去的20年中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及應用。微生態制劑、酶制劑具有各自的優勢,且能減少糞便中氮的排泄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環保。主要由脂肪酶、微生物產酵物、載體組成,是綠色安全的飼料添加劑。本試驗旨在小麥-雜粕型日糧中添加復合酶,觀察該產品對生長肥育豬生長性能、胴體性狀及肉品質的影響,為開發環保型飼料添加劑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試驗設計、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期與地點
飼養期為58d;試驗地點為番禺坤建豬場。
1.2試驗分組與營養水平
試驗選用60kg左右(56~60kg)健康、體重相近的杜×大×長三元雜交瘦肉型豬。隨機分為4個組,每個組15頭,總共60頭。試驗期為肥育階段,試驗共分為4個處理組,試驗用豬分組原則:各組間體重無顯著差異。具體試驗分組處理見表1。
1.3 產品、試驗飼糧配方及營養水平
復合酶主要由微生物產酵物、脂肪酶、載體組成。試驗飼糧配方及營養水平參照該豬場日常配方及營養水平(見表 2)。
1.4飼養管理
試驗豬自由采食和飲水,日常管理與衛生防疫按常規進行。
1.5豬生產性能及屠宰性能指標測定
1.5.1平均日增重(ADG)與試末均重(BW)
試驗開始時以個體為單位進行稱重,試驗結束后以相同方法對全群試驗豬進行稱重。稱重前12h撤料,不停水,于停料12h后第2d早晨8:00進行空腹稱重。計算每個組每只豬的平均日增重(ADG)、試末均重(BW)。
1.5.2平均日采食量(ADFI)與耗料增重比(F/G)
從試驗開始時起,記錄各個組每日的采食量和豬只數,計算每組每只豬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由各組的總耗料量和總增重計算得出各組的耗料增重比(F/G)。
1.5.3胴體性狀與肉品質測定
于試驗結束后(即上市日齡)豬胴體性狀和肉品質測定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NY/T825—2004及NY/T821—2004進行屠宰測定。
1.6數據統計分析
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V13.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統計分析,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
2試驗結果與分析
2.1日糧中添加復合酶對肥育豬生產性能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在肥育豬日糧中添加復合酶和酶制劑,與對照組相比,復合酶Ⅰ組末均重、日增重及飼料轉化率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全組增重最大的為53.80kg;陽性對照組略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日糧中添加復合酶和酶制劑可提高肥育豬體重、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
2.2添加復合酶對肥育豬胴體性狀的影響(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在肥育豬日糧中添加復合酶和酶制劑,復合酶Ⅰ組的背膘厚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瘦肉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和陽性對照組(P<0.05),皮厚、肥肉率略低于對照組,眼肌面積略高于對照組(P>0.05);復合酶Ⅱ組瘦肉率略高于對照組及陽性對照組(P>0.05);肥肉率顯著低于其它各組(P<0.05),背膘厚、皮厚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陽性對照組背膘厚、皮厚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眼肌面積略高于其它各組。由此表明,日糧中添加復合酶和酶制劑可改善肥育豬的胴體性狀。
2.3添加復合酶對肥育豬肉品質的影響(見表5)
由表5可知,各組間pH45min值(豬停止呼吸后45min內測定)和pH24h值(豬停止呼吸后24h測定)差異不顯著(P>0.05),各組pH45min值從高到低分別是復合酶Ⅱ組>復合酶Ⅰ組>對照組>陽性對照組;對照組的失水率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復合酶Ⅰ組顯著高于復合酶Ⅱ組與陽性對照組(P<0.05),各組失水率從高到低分別是對照組>復合酶Ⅰ組>復合酶Ⅱ組>陽性對照組;對照組的豬肉大理石紋評分顯著低于其它各組(P<0.05);反映肉色的三個指標分別為L*(亮度)、a*(紅度)以及b*(黃度)。由表6可知,各組間肉色L*和a*值差異均不顯著(P>0.05),復合酶Ⅱ組肉色的b*值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b*值從大到小分別是復合酶Ⅱ組>復合酶Ⅰ組>陽性對照組>對照組。
3討論
生長肥育豬消化系統發育成熟、免疫系統完善、消化能力強等,很多人認為此階段的豬,酶分泌能力強,腸道菌群穩定,外源性酶制劑與微生態制劑發揮不了相應效果。但諸多試驗表明,生長肥育豬日糧中添加酶制劑、微生態制劑均能促進生長,提高飼料轉化率,提高飼料粗蛋白質、粗脂肪及粗纖維的表觀消化率,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本試驗表明,在育肥豬日糧中添加復合酶均得到正面效果,如顯著提高豬試末均重、日增重、飼料轉化率等,其結果可能是試驗中所用復合酶含有的外源酶對內源酶分泌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利于營養成分的消化分解和吸收利用;微生態制劑可增加體內有益微生物的數量,這些有益菌在腸道內可合成大量的B族維生素,產生乳酸、醋酸等有機酸及細菌素等抑菌物質,降低腸道pH值,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提高酶的活性,促進動物健康,從而提高生產性能。此外,外源性脂肪酶可提高飼料中的脂肪消化率,間接減少豬體脂肪沉積。有試驗表明,酶制劑與微生態制劑合用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日增重、提高飼料轉化效率、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顯示有協同作用,這與本試驗在生長肥育豬上應用的結果相似。復合酶Ⅰ組的瘦肉率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原因可能是由于微生態制劑增加體內有益菌在腸道內可合成大量的B族維生素。B族維生素是氨基酸代謝和脂肪代謝的必需成分,其對肉質有潛在的影響。豬對VB的需要將隨著瘦肉的沉積而顯著增加,豬的瘦肉率越高,其對VB的需要量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