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近年來,鄒平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堅定不移地實施“環境立縣”的發展戰略,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來抓,持續加大生態環保投入,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全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1該縣生態建設主要措施
鄒平把生態縣建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載體,在創建過程中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人大政協推動、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齊抓共管、共建的工作局面。將生態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統一安排部署,持續加大推進力度。該縣建成一處國家級森林公園——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先后被授予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中國魅力名縣、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山東省最佳投資城市、山東省生態經濟十強縣、首屆山東省文明城市。2010年,該縣順利通過了山東省環保廳代表國家環保部對第七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的驗收。被授予“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稱號。
(1)加強環境監管,改善環境質量。以“改善環境質量、確保環境安全、服務科學發展”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主線,突出綜合整治流域污染、改善區域水質和綜合整治大氣污染、有效改善空氣質量兩項工作重點,扎實推進生態縣建設各項工作的落實,建立起了“誰的斷面誰負責,誰的點源誰來管”屬地管理的考核監督機制框架。通過健全組織、落實責任,實現了生態縣建設由環保部門“獨唱”到各鎮辦、各部門“大合唱”的轉變,在全縣形成了推進生態環保工作的強大合力,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明顯,省控河流水質已達到穩定恢復魚類生長的條件,實現了水生態修復治理的重要轉折。
(2)完善規劃,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建設生態縣的要求,2001年—2005年,先后4次對城市發展規劃進行了調整修編。2002年6月被國家環保部批準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單位,2003年7月科學編制了《鄒平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并通過了省環保廳組織的專家評審。2009年編制完成了《鄒平縣城鄉統籌規劃》、《鄒平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等一系列規劃,全縣城鄉控制性詳規覆蓋率達到100%。積極探索生態建設投融資渠道,持續加大生態環保投入,自2004年以來,先后投資80多億元,實施生態建設工程70余項,全縣生態建設投資占GDP的比重超過4%以上。
(3)強化宣教手段,提升全民生態環保意識。加大宣傳力度,廣泛開展社會宣傳教育,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和綠色生活方式,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生態縣建設理念,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生態縣建設,在全社會營造了重視生態、崇尚環保的濃厚氛圍。廣泛開展了以“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環境優美鄉鎮”、“環境友好企業”等為細胞工程的“綠色創建”系列活動,實現了生態創建覆蓋城鄉,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正在逐年提高。截至2010年底,該縣共創建省、市級綠色學校3所,市級以上綠色社區2個,7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計,30家企業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
(4)打造綠色生態農業,改善農村環境。通過推廣良種良法、科學測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戶等項目技術支持,大幅度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化肥和農藥使用強度分別為270公斤/公頃和2.38公斤/公頃,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30個、推進村50個;發展各類蔬菜大棚1600余個,現代畜牧養殖小區280余個,全縣標準化基地面積達到32萬畝;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70家,國家級“三品認證”達到26個。突出加快“三網”綠化工程建設,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0.7%。積極加強農業節水改造工作,該縣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5,節水灌溉面積達62萬余畝。
2存在的問題及工作方向
生態縣建設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工作難點,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生態縣建設工作要求與政策機制的矛盾、環境保護執法工作任務與執法力量的矛盾還依然存在。在下階段工作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原則,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1)強化規劃的主導地位,切實抓好生態縣建設規劃的實施。加強規劃的前瞻性和權威性,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保證規劃的延續性,把“綠色GDP”的理念真正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切實按照規劃要求,認真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容量的關系,根據實現路徑和已確定的近期、中期、遠期目標,有計劃地按年度、分階段實施。加大宣傳力度,讓人民群眾充分了解規劃,自覺地維護和實施規劃,使生態縣建設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2)加快結構調整,將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工作推向深入。堅持工業結構調整,杜絕“兩高一資”企業上馬,把好源頭關。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強力推進“一村一品”工程,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打造有機農產品品牌。加快清潔生產技術和循環經濟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力推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清潔生產審計認證。
(3)加強環境保護,不斷增強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力。一是抓機制,確保水環境質量穩定好轉。堅持斷面考核制度,加大日常檢查和夜查等專項檢查力度,確保水環境質量的持續好轉。二是抓執法,扎實推進“環保惠民”工程。嚴厲打擊“土小”企業害民行為,從根本上降低環境信訪投訴總量。不斷加大群眾環境信訪投訴的查處力度,積極為民排憂解難,妥善化解矛盾糾紛,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