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我國是一個肝病大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就高達1.3億以上,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藥物性肝損害及肝硬化、肝癌等肝病,已嚴重威脅到當今社會人類健康。慢性肝病總體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中感染是慢性肝病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病原菌大多來自腸道菌群。并且在控制感染過程中,大劑量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這些使得人們更加關注對慢性肝病患者腸道微生態的研究。本文現對慢性肝病與腸道菌群做一簡要闡述。
1肝臟與腸道微生態
腸道不僅是消化、吸收和營養物質交換的重要場所,也是人體抗感染防御的重要器官,其中,腸道菌群起著重要的作用。健康人的腸道內共生著種類超過1000種,數量高達100萬億的腸道菌群[1]。腸道微生態系統是人體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含有人體最大的貯菌庫及內毒素池。正常人體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數量、比例分布在腸道不同節段和部位,在宿主營養、免疫和物質的代謝吸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腸道微生態與肝臟不但在解剖機構上,而且在功能上有著密切的聯系。腸道菌群可在腸道內產生酶和維生素類等營養物質,由肝臟代謝,合成人體所需的諸多物質;同時肝臟將腸道菌群中由腐敗菌產生的有害物質代謝為無害物質,或為機體利用或排除體外,還能清除腸源性細菌、真菌等。無菌和悉生動物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內毒素對肝臟庫普費細胞數量的增加及功能的完善,起重要作用[2]。腸道菌群對維持正常肝臟巨噬細胞的反應性也非常重要。腸道微生態與肝臟可謂息息相關,互為影響。
2慢性肝病患者存在腸道菌群失調
文獻報道,各類慢性肝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調。如肝硬化患者腸道雙歧桿菌等厭氧菌明顯減少,腸球菌、腸桿菌等需氧菌及厭氧條件致病菌則顯著增多[3,4]。其臨床表現有腹脹、納差、噯氣、稀便等。
肝病患者腸道菌群失調的原因有以下幾點: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胃腸蠕動減慢和微絨毛損害,降低了腸道清除能力,增加了過路菌接觸和粘附機會,從而導致細菌過度生長;肝硬化患者門脈高壓性腸病,導致腸道瘀血、水腫、缺血和缺氧,致使腸壁局部抵抗力下降,而腸粘膜內pH下降,腸腔內pH升高,使細菌生長受到影響[5];肝臟合成凝血因子減少,加之胃腸道瘀血,臨床為防止上消化道出血,預防性或治療性應用止酸劑,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調。此外,腸腔內膽鹽缺乏,繼發感染而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等因素,均能使腸腔內微生態環境受破壞,引起菌群失調。
李蘭娟院士指出[6],腸道微生態失調與血內毒素水平升高相關,血內毒素水平與腸道腸桿菌科細菌數量值呈正相關。內毒素是革蘭陰性菌(G-)細胞壁的脂多糖組分,產生后存儲于腸道內毒素池。在正常情況下,機體存在少量的內毒素,它對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有益。但當腸道菌群失調,降低了對G-的抑制,導致其過度繁殖,產生大量對機體有害的內毒素,使機體出現廣泛的病理性損害。在肝功能減退、門靜脈高壓側支循環豐富時可發生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引起全身反應甚至休克,加重肝臟損害。
腸道菌群失調后,腸道屏障功能受損,腸道細菌及其各種代謝物等移位進入腸外器官,過度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引起異常免疫反應,導致肝細胞凋亡、壞死。這加快了慢性肝炎重型化、肝腎綜合征以及感染的進程。
另外腸道菌群失調導致有益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減少,pH升高,當腸道處于堿性環境時,腸道吸收氨增多;同時有害菌過度生長,胺、氨等腸源性毒物濃度升高,均可誘發肝性腦病的發生。
總之,腸道菌群失調使得內毒素、氨、硫醇等腸源性毒物生成增加,G-侵入機會增大,然而肝功能受損又不能及時代謝這些毒物導致毒物蓄積,進一步加重肝損傷,促進腸源性感染的發生。使用抗生素雖然可一時控制某種病原菌感染,但腸道內對抗生素敏感菌群也遭到破壞,繼而發生菌群失調而導致二重感染,然后不得已“升級”使用廣譜抗生素。如此反復,最終還是陷入二重感染惡性循環的抗生素陷阱。腸道菌群失調促進了慢性肝病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且菌群失調與肝功能損害程度成正比[7]。
3微生態制劑與肝病
恢復腸道菌群平衡,維持腸道屏障的完整性,抑制產生內毒素的G-數量,減少腸氨的產生、及時清除血氨,對于肝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許多學者將微生態制劑用于肝病的治療,療效顯著。
ZHANG等[8]發現肝硬化大鼠腸桿菌增多,用雙歧桿菌治療后,腸桿菌減少,乳酸菌增多,同時可降低內毒素水平。肝病患者多伴有NF-κB過度表達,LEI等[9]發現,酪酸梭菌制劑產生的酪酸能有效抑制NF-κB向細胞核內的轉移,同時抑制NF-κB和DNA的結合,從而抑制了TNF-α等一系列促炎癥因子的基因表達,起到有效治療肝病的作用。
江豐等[10]給肝硬化患者口服酪酸梭菌后,用ELISA法檢測血漿LBP水平,同時檢測血生化指標的變化。結果發現肝硬化患者LBP、血清總膽紅素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顯著降低。證實酪酸梭菌制劑可以降低LBP水平,改善肝臟生化指標。
GUERREROHERNNDEZ等[11]發現益生菌可恢復腸壁微生物和免疫平衡,改變腸粘膜通透性,輔助治療肝硬化并發癥。李繼強等[12]研究了酪酸梭菌對肝硬化患者細胞和體液免疫紊亂的調節作用,結果發現治療3個月后,患者血漿免疫球蛋白G和A的水平明顯降低。證實口服酪酸菌可通過抑制腸道有害菌群過度生長,減少有害抗原進入人體循環,從而改善肝硬化患者體液免疫紊亂狀態。
NiICAISE等[13]證實乳酸菌治療高氨血癥模型老鼠有顯著的療效,MALAGUARNERA等[14]給肝硬化合并有輕度肝性腦病的患者服用雙歧桿菌和低聚果糖,結果可顯著改善神經心理測試,包括簡易精神狀態檢查和血氨濃度。SHARMA等[15]研究發現肝硬化患者服用含酪酸梭菌制劑1個月,可明顯降低血氨濃度,改善肝性腦病,并可降低血清總膽紅素,改善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