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觀經濟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章中強調指出,要建立完善循環經濟統計評價制度,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深入推進國家循環經濟示范,組織實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因此“十一五”期間所建設的循環經濟型試點城市有其重要的推廣意義。為了推進循環經濟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研究基于知識資本的評價指標體系,凸顯知識資本的持續性價值,激勵城市領導者和管理者關注城市軟實力的積累。
一方面,循環經濟型城市是城市的發展力求將天然資源的消耗控制到最小,將環境負荷最大限度地降低,以物質的減量化、資源化和循環利用為特征,最終實現城市經濟、環境、社會統一的城市模型,其評價指標具有動態性。從已發布的結果看,循環經濟型城市基本上擺脫了單純的投入產出、GDP等評價的約束,相當多的成果反映出在發展循環經濟條件下城市發展注重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1][2][3],而缺乏對知識資本的關注。
另一方面,循環經濟型城市是循環經濟在社會層面的表現,是實施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以高生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傳統城市改造成為“低資源投入、低污染、低排放,高產出”為特征,適應于知識經濟發展的現代城市;是將“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改造成為“資源-產品-再利用”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4]。很顯然,要發展這一模式必須依賴于知識資本所實現的技術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
知識資本蘊藏于知識中,以知識形態存在和運動。在新的經濟體系內,知識并不是和人才、資本、土地并列為制造資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義的一項資源。其獨到之處,正在于知識是資源的本身,而非僅僅是資源的一種[5]。知識資本的創新價值一方面是通過資源的組織和使用方式上實現,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情況下也會減少環境污染的來源,另一方面是在知識創新的推動下,提高環境保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當然在循環經濟型城市建設中,知識資本的構成因素有很多,但是為了凸現創新價值可以選擇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其作用的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兩方面因素。
一、循環經濟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要素
“3R”要素體現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減少資源消耗和減少廢物產生的基礎上通過循環利用實現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指標主要用單位產品或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資源或消耗單位資源所產生的社會價值來描述,該類指標反映了節約降耗,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的情況;“再利用”指標主要用工業用水循環利用以及反映傳統的五大類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狀況等來描述,體現了廢物轉化為資源、節約使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的要求;“資源化”指標主要用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廢氣的最終排放量來描述,該類指標反映了通過減量化、再利用,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降低廢物最終排放量,減輕環境污染的成果。
因此,循環經濟型城市發展離不開知識資本。在科技創新層面,需要技術性改進和結構性改進同時并舉來提高資源生產率[6]。把科學技術轉化為循環經濟中的生產力是非常緊迫的任務,這一過程只有靠技術創新才能實現。知識資本的發展被視為從傳統城市向循環經濟型城市過渡的重要手段,對循環經濟的實施效果起著重要作用[7]。首先,通過知識資本投資可以提高人們對循環經濟的認識,加強人們的資源節約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可持續發展理念[8][9]。其次,通過知識資本投資可以增強循環經濟領域的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為循環經濟的運行提供更多的技術型與管理型人力資本[10][11]。在這個意義上,知識資本中的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模式,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應高度重視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質,培養豐富多樣的人力資源。最后,通過知識資本投資可以協調循環經濟系統中的投資比例,優化經濟系統的資本結構,使知識資本能夠更快更好地促進整個經濟系統的發展,從而提高循環經濟系統的投入產出比。
經濟的良性持續增長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發展循環經濟能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率。同時,循環經濟發展指標既要反映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又要反映經濟發展潛力。經濟實力反映了城市經濟發展的現狀水平和所處階段,城市經濟潛力不僅表現為經濟實力數量上的增長,還表現為質量上的發展,城市中的各種產業結構合理、比例協調,對社會、環境發展有較強的支撐能力。社會發展水平高反映為城市化發展程度較高,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能保持人口規模與環境容量之間的平衡,人們享有較高的生活質量;同時,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不大,社會財富分配公平;滿足居民就業、醫療、保健服務等基本生活需求,注重對殘疾人、老齡人、失業者、特困戶等特殊人群的關懷,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秩序穩定,犯罪率低。
二、循環經濟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編制循環經濟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思路是:以“3R”為原則,以知識資本為內生力量,突出被評價對象的努力程度;將“3R”、知識資本作為動態要素,經濟與社會、環境作為基礎要素。
首先強調“3R”原則。“3R”原則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旨在從輸入、過程、輸出端減少資源的投入,提高資源生產率,減少廢物的排出。循環經濟型城市發展指數強調“3R”原則的重要性;其次關注知識資本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創新價值,并將知識資本納入循環經濟型城市評價中,關注軟實力的價值;在數據收集中,強調了數據來源的公開性與權威性。本文選取的樣本是山東省17個地級城市以市為單位進行循環經濟發展指數的比較,指標同樣適合于其他城市的比較。本文采用的基礎數據來源于公開出版的年鑒或者相關部門公布的權威指標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統計年鑒》、各專業統計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