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減緩和適應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兩種相輔相成的措施。以溫室氣體減排等為主要選擇的減緩行動有助于減小氣候變化的速率與規模,以提高防御和恢復能力為目標的適應行動可以將氣候變化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日益突出,氣候變化減緩行動難以很快奏效的情形下,采取具有針對性的適應戰略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更為緊迫的重要選擇[1]。中國農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減緩和適應同等重要[2]。一方面,農業在減緩氣候變化中具有獨特的作用,發展低碳農業,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農業碳匯,農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巨大優勢和潛力,但其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比減緩氣候變化更為現實的迫切,積極適應氣候變化,減少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沖擊,確保糧食安全,是中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必然路徑選擇。
1適應氣候變化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下,國際社會一直致力于采取積極舉措,以減緩氣候變化。農業生產系統是地球重要的生態系統,在減緩氣候變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已不可避免,氣候變化減緩行動的效果難以在短期內顯現,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成為另一項重要選擇,對于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尤其重要。2011年1號文件把農田水利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改變農業生產方式,不斷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和農產品種植結構,培育高產、抗逆農作物品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監測預警,增強農業防災抗災減災和綜合生產能力,適應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現代農業可持續。適應氣候變化,實現中國農業的低碳轉型,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適應氣候變化分為主動適應和被動適應,由于氣候變化是一個緩慢過程,農業生產活動和種植制度等會被動適應其變化,如農民自發進行的種植品種的選擇,生產結構的調整,栽培措施的適應等,需要加強經驗的總結和推廣。主動適應是有預見性的、超前的行動,是中國現代農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前瞻性的發展戰略。中國農業主動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1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科技水平
實施“種子工程”,培育產量高、品質優良的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增強農業防災減災和綜合生產能力。加強中國近農業生態系統抵御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推進中國農業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技術研發以及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生產的防災能力。政府應加大低碳農業科研投入,普及低成本的生態農業適應技術。由于中國農業生產還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過程中,生產水平相對落后,農民生活水平比較低,投入能力有限,對氣候適應能力也相對薄弱。中國屬于水資源匱乏區,根據目前生產水平,積極推廣節水高效農業技術,包括節水灌溉技術、蓄水保稅技術、肥水配合技術等,采用合理的種植機構結合集雨補灌可以使農業生產成本相對降低,而且能夠充分利用水資源。作物育種也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僅包括抗病蟲害的品種篩選,也包括耐熱和耐旱品種的篩選。
1.2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擴大農業灌溉面積,開展草原退牧還草,草原圍欄,人工草場建設,保護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加強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設和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為主的大江大河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和以管理措施為主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增強農業抗御自然風險能力。在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規劃設計和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建設,加快適應技術研發推廣,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水平。加強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和預防,提高防御和減輕自然災害的能力。
1.3建立和完善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法規體系
近年來,我國制定并實施了《農業法》《草原法》《水法》《防洪法》(簡稱)等法律法規,努力建立和完善了農業領域、水資源領域、海洋領域等的適應氣候變化政策法規體系。另外,我國正積極制定自然保護區、濕地、天然林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全面實施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規劃。為促進中國低碳農業的發展,政府應有針對性制定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激勵政策,包括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促進低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不利影響,最好的辦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適應措施,包括根據對未來氣候的預測調整農業結構,即要在適宜的時間和地點種植最適宜的作物;加強管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要根據未來的氣候變化預測改善農業灌溉和排水設施;采用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抵御能力,如針對冬季變暖使冬小麥抗寒能力下降、易受春季凍害的新問題,專家提出利用分子標記技術有目的選育推廣新的抗災農作物品種;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1.4建立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
農業是對天氣變化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因為氣候始終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重要決定因素,到目前為止,農業還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氣候變化加劇了農業生產的風險,特別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誘發的自然災害將造成農業生產的波動、危及糧食安全、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分擔氣候災害所帶來的風險,減輕農民因氣象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應當積極推廣農業保險[3]。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保險分散機制,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是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農業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2減緩氣候變化是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大于整個運輸業所占的比例,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4%,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飼養反芻動物,如牛、羊、駱駝等,飼料在其腸內發酵引起甲烷排放;種植水稻,因土壤長時間用水淹沒,形成厭氧條件,產生并排放甲烷;農田過量施用氮肥,造成土壤中的氧化亞氮排放;家畜糞肥處理過程也會引起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排放。美國國家農場主聯合會碳匯項目負責人戴夫埃內森(DaveEnerson)指出:“農業是穩定全球氣候的橋梁。通過農業活動減少的碳排放量和增加農業碳匯可以去彌補人類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農業溫室氣體減排遠比氣體溫室氣體減排便宜,只需通過轉換農業耕作和生產等就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農業本身也面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固碳、節能等壓力。首先,農業投入品,如灌溉用水、農藥、化肥等的合理使用是農業節能減排的一個重點;其次,農業生物質,主要包括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產品加工副產品等的合理處理及其利用也是一個挑戰,究竟多少可以作為生物質能替代傳統能源、多少需要作為含碳有機物能回到土壤中以增加碳匯?不但有政策問題,也有技術問題;第三,要重視減少農業生產中直接能源消耗問題,例如提高大型農業機械和灌溉設備能源消耗的效率等;第四,根據變化了的氣候調整農業結構、改進農業設施,如水利灌溉工程、大棚、溫室等生產設施,既有較大的節能空間,也有緊迫的技術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