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科相關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課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日益結合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發展特征,這主要表現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不同的研究課題和實踐方向,并形成不同的理論成果,這是由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及其轉換所決定的。在中國處于半殖地半封建社會、革命與戰爭的時代主題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要任務就是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斗爭的學說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用以指導中國革命和斗爭,此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就是“進行什么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隨著時代主題的轉換,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課題也隨之相應地實現了轉換,“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如何建黨”,“什么是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等課題逐漸展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就是回答這些課題所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階段性特征的體現。
在探討“發展”這一重大課題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各種國內和全球性問題的困擾,其中生態環境問題關系到發展能否實現可持續,是發展問題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闡述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這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化。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具體而全新的課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體性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豐富的理論體系,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框架下,內含豐富而具體的思想觀點。其中有些思想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就已進行了充分論述和展開,有的則被后繼者深入挖掘,而有的則還蘊藏在馬克思主義文本中,由于某種原因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展開。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文明的理論在目前看來便是有待充分挖掘和邏輯建構的一個重要方面。全面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便會發現其中生態文明觀之深刻意蘊、生態文明之宏闊視野以及生態文明之鮮明價值取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包括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政治理論、經濟理論的中國化,也包括生態文明觀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化這一課題的提出,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對國內外現代化模式反思的基礎上,應對和擺脫生態危機的一種自覺,表達了一種積極的生態視角和生態精神,也表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風格。
二、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化的兩個層面
在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中,有學者提出了有必要把一般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區分為政治和學術兩個層面的觀點,“我們通常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形成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這種中國化的著眼點是解決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屬于政治領域或政治學的范疇”[1]。“學術層面的中國化,是指哲學、政治經濟學等學科的中國化,其特點是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與政治層面的中國化相比,學術層面的中國化屬于更深層次的基礎理論的中國化,其成果有較大的穩定性。作為政治層面的中國化,主要考慮的是管用不管用,能否解決革命和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無需更多考慮學科的體系、結構和內容……而作為學術層面的中國化,則必須考慮學科的體系、結構和內容的科學性和完整性的問題”[1],按照這種觀點,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化亦存在政治層面和學術層面之分,事實上,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身內容來看,也的確內含著兩個既相互關聯、相互一致又有所區別的目標任務。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處理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與之相關的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所取得的一切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它包括一切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實踐成就和理論成果兩方面內容。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亦即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化,需要從著眼于實際問題解決的政治層面和著眼于理論建構的學術層面雙重推進。
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由于生態問題尚未突顯,環保工作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化基本上處于不自覺狀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逐漸開始了生態意識的覺醒和生態行動,敲響了生態問題的警鐘,并著重從政策和法律等實踐層面踐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緊密結合時代特點,把生態環境問題提高到關系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關系整個社會良性運行的高度來認識,并將其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使生態環境問題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獲得了空前的地位,特別是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這些無疑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而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資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2]這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中國化這一時代課題進一步得以明確,標志著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內容在內的當代中國生態文明觀的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