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旅游管理
循環經濟理論的產生是基于20世紀全球高速推進的工業化所形成的一種單向度、線性的“高開發—低利用—高排放”的增長模式的一種反思,是對過度工業化所造成的生態危機的一種自覺的克服和抵制。在循環經濟理論視野下,經濟活動被理解為一套物質資源循環往復的流動過程,即“物質資源—勞動產品—消費產品—循環資源”,而這一過程所遵循的是“節制開發,高效利用,限制排放”的原則。這一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順應了現代社會文明、集約型發展的大氣候,是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正處于工業化轉型期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不可多得的創新思路。我國西部地區作為經濟后發地區,完全有必要順應這一形勢,在迎接工業化發展的同時,積極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以循環經濟模式推動整個經濟社會實現內涵式增長。
一、循環經濟理論對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指導意義
(一)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實現
“循環經濟理論摒棄單線程發展理論的那種完全以經濟效益實現為唯一目的的思路,而以全面的、可持續的視野構筑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共同實現目標。它所主張提倡的經濟發展模式內涵是和諧共處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關系格局,而實現這一格局的基礎在于要求節制資源開發使用、提高資源利用次數和效率、對資源廢料的回收利用等。”[1]從這個角度來講,西部地區要實現三大效益,就必須要以循環經濟為基本的指導。首先,西部地區開發過程中由于要嚴禁至少盡量減少對原生態自然資源的破壞和過度低效利用,要秉承一種保護性開發的態度對待生態資源,并通過強有力的措施諸如一票否決制等進行嚴格控制,嚴肅懲治那些因一時經濟利益和政績沖動所引發的隨意開發行為。這是從旅游資源的提供方而言。其次是針對旅游資源的消費方,也就是廣大旅游觀光者。循環經濟理論也能夠教育他們形成一種文明、節制的消費觀念。一般而言,旅游消費從順序來講,包括交通、餐飲、住宿、游玩、購物、休閑等等,每一個消費環節都要直接或間接的耗費一定的資源,尤其是在旅游資源所在地的消費,如若消費觀念不健康,以不文明的方式消費固定的生態資源,必然會在日積月累的效應下造成生態資源的流失和生態系統的整體失序。而循環經濟理論能夠起到很好的教育塑造作用,讓游客形成文明的旅游觀并指導文明的旅游消費。可以說,循環經濟理論的現實意義,就在于它力求遏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保持生態平衡的目標,是建立在一個全過程基礎上的,包括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工程環節、設計和營銷生態旅游產品環節和循環利用“后”資源工程環節。
(二)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西部地區生態旅游支撐系統的建立
在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視野中,生態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人與自然關系決定于人與人的關系。因此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開發,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包括政府、企業、專業機構、市民等多方面的支持。而對于繁復龐雜的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項目工程,必須要有一個事無巨細的支撐系統。“在循環經濟理論視野下,這套支撐系統從微觀講包括經濟政策支撐系統、法律法規支撐系統、專業評估支撐系統和技術支撐系統等,都對西部生態旅游有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2]基于我國西部地區在生態旅游發展戰略上存在的宏觀政策定位不明確、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專項評估能力弱及不到位、科技及創新能力不足、公眾參與不積極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對循環經濟理論的靈活掌握和運營得到解決。比如,可以通過循環經濟理論中常用的綠色核算系統來構筑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的整體經濟指標評估體系,用以整體上、宏觀上把握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對資源的消耗的量化程度,從而深刻而直觀地認識到生態旅游的必要性和實實在在的效益。而另一方面,西部地區有必要將循環經濟理論中的技術元素活用到生態旅游建設中去。比如一些比較普遍的技術類型,廢物利用技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污染等污染類型的治理技術等。積極采取無害或低害的新技術、新工藝,生產清潔耐用的生態旅游產品,從而真正實現高產出、低投入和少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循環經濟理論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抽象性的理論,必須要大眾化和通俗化,才能成功的吸納廣大社會民眾的真正認同、參與和踐行,才能真正促進生態旅游的真正有序發展。特別是要通過生態旅游教育以綠色消費理念引導游客,使西部生態旅游走上良性發展的軌跡。
(三)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西部地區生態旅游推動經濟發展
循環經濟理論指導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合理地進行經濟維度的生成。首先是可以指導其生態旅游產品的多元化功能實現。“循環經濟理論認為GDP增長不僅有數量的增長,還有價值的增長,而對于生態旅游發展而言,尤為重視這種價值的增長,即內涵式增長。”[3]因此在循環經濟模式的指導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產業可以通過對其生態旅游產品進行充分的展示和解釋,并在此基礎上強調其產品質量內在所體現的生態旅游功能,包括觀光游覽的旅游功能、促進社區協調發展的功能、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和生態環境的教育功能等。而只有真正將生態旅游的各種功能落到實處,找到抓手,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旅游精品的升級和創新性塑造。其次是可以指導其服務品質的提升。旅游業本身就是一種以服務為中心的產業類型,而生態旅游在循環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則要實現對服務質量的提升和優化處理。這種產業升級具有一個重大的社會意義,即推動社會結構從生產型轉向了服務型。
二、循環經濟視野下西部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策略
(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生態旅游是生態經濟產業鏈上的一個環節,因此從產業結構和整體產業鏈的角度來講,要先從宏觀上構筑一個完整的、貫通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西部地區各產業資源之間的良性互動和高效利用,并從產業類型形成一種補給與攀升的此消彼長的常態發展模式。首先在生態工業建設上,通過文明、集約化生產模式的實施,率先在企業層次實現循環經濟,通過各種生產模式創新和變革,從根本上限制生產對生態的不利影響。通過各種新興技術的運用,積極循環利用各種工業廢棄物,在工業生產體系內實現“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模式,從而實現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基本生產目標底限。其次是在生態農業建設上,主要遵循“立體式農業系統”,即“太陽—沼氣—耕地—畜牧業”和“魚塘—雞鴨鵝”共生的多層次農業系統,以及各種形式多樣但遵循生態規律所開展的有效的農業耕作模式。最后是在生態旅游業的“總結式”綜合發展上,在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基礎上進行整合式、聯動式的發展,以文明、集約、節制的態度對待待開發利用的生態旅游資源,要適度、有底限、有分寸地開發,要始終在承載力的允許范圍內進行挖掘利用。同時還要不遺余力地修復和補償被破壞的生態資源,以盡量小的代價去實現生態旅游資源的轉化和循環利用,從而達到生態環境的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