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我省“五小”工程指小水庫、小塘壩、小自流(小攔河壩)和小提水站小型水利工程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灌溉中,灌溉面積<666.67hm2的小型灌區18198處。黑龍江灌區續建與節水改造,特別注重發揮灌區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以占耕地20%的面積創造了占糧食總產40%的產量,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新的貢獻。要解決農業灌溉問題就要解決水利瓶頸制約問題,要立足于東中西三大區域特性,要立足基本水情,統籌水資源開發利用,解決產糧基地的水資源問題。我省水資源相對比較豐富,耕地面積大,在治理上要轉變思路,嚴格調控“五小”工程的維修建設從而控制水源工程,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為灌區更好服務切實可行地解決商品糧基地的水資源配置問題。由于工程建設維修滯后、水資源相對短缺,局部性、區域性的干旱災害頻繁發生。通過“五小”工程的合理開發測評,對我省成為商品糧基地,建立良好的水資源環境,同時對我省的生態環境改善起到有力支撐。
1黑龍江省糧食產量和水資源概況
黑龍江省是全國商品糧產糧基地,黑龍江省有耕地960.1萬hm2,未利用土地474萬hm2。耕地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1%,未利用土地占全省總面積的10%。全省有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2042萬hm2。全省人均耕地面積0.26hm2,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3.2倍。全省有可利用后備耕地資源9.56萬hm2。20世紀80年代全省多年平均水資量總量為772.2×108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55.8×108m3,地下水資源量為273.5×108m3,2004年以后多年平均水資源量810.33×108m3,為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686.08×108m3,地下水資源量為287.19×108m3。根據黑龍江省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成果:(2003年)全省平原區多年平均(1956~1997年)地下水補給量為193.31×108m3,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43.66×108m3,占地下水補給的74.3%。根據黑龍江省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2005年)全省平原區多年平均(1956~2000年)地下水補給量為181.18×108m3,地下水可開采量為163.43×108m3,占地下水補給的74.3%。
2黑龍江省灌區基本情況
通過大量的數據調查,“五小”工程在農業生產灌溉水資源量中所占比例很大,對農業產值有很大影響。2007年現狀,全省設計灌溉面積2萬hm2以上的大型灌區23處,666.67hm2~2萬hm2中型灌區295處,<666.67hm2的小水庫、小塘壩、小自流(小攔河壩)和小提水站等小型灌區18198處。
3“五小”工程對農業產值的重要支撐
通過詳細的調查研究,我省通過“五小”工程對農業灌溉的比例占全省灌溉面積的80%,其中水田占水田實灌面積的73.1%,旱田占旱田實灌面積的98.6%,說明我省灌溉仍以“五小”工程為主。以2010年哈市糧食總產值為例,可以看出“五小”工程在去冬今春干旱的嚴重自然災害后仍取得歷史上最大的豐收,總產125.9億kg,同比增長11.3%。由于2010年,全市平均降水比去年減少10%。全市水田總面積48萬hm2,2010年降水接近正常,但仍要預防春季旱情和影響范圍。灌溉抗旱以打井、建站、補水為主要措施,新打大型機電井318眼,確保了春種用水,使2010年糧食產量獲得好收成。
4“五小”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
由于“五小”工程占據黑龍江省灌溉面積80%,可見它對農業的穩產、高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區域的水資源平衡、社會經濟發展及所有生態環境的供水、補水起到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具有明顯的生態環境效益。
5對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協調作用
“五小”水利工程對水資源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要做好水利設施的加固、維修、清淤,增強對水資源的有效調控。將雨季相對豐富的降水資源蓄集起來,供工農業生產在需水關鍵期使用。
依據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則,應滿足有效性原則、公平性原則和可持續性原則。可持續原則實際上是代際間的水資源利用公平性原則,它要求不同時代的水資源利用權利及其效益維持不衰減,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實際上,由于人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片面地強調經濟有效性,很少追求環境和社會有效性,從而造成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惡化,產生資源的無效利用、不公平利用和不可持續利用的嚴峻局面。合理配置的主要平衡關系,在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水資源合理配置過程中,還必須保持若干基本的平衡關系,才能保證合理配置策略是現實可行的。
在供水方面,影響供水的主要因素為供水的工程能力和調度策略。供水工程由利用當地地表水的蓄、引、提工程,地下水井群,污水處理與回用設施,以及從區外調水等工程組成;調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來水情況、蓄水狀況、供水優先級別及各種綜合利用要求下的各種可行調度方案。顯然,在發展過程中工程供水能力的擴大要涉及到規劃工程的開發規模、開發次序及不同的工程組合方案。同理,在一定的需水過程、來水情況和工程組合條件下,不同的調度策略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與社會發展諸目標滿足的程度也不一樣。因而找出較為合理的動態供需平衡策略,便成為水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任務之一。
通過上述資料可以看出“五小”工程在國家水利建設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只要通過調研論證,提出合理優化配置方案,在全省內大力推廣,典型區還可以推廣至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