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理論論文
21世紀之前的100多年間,小說成了“文學”的代名詞,這似乎不是什么夸飾之詞。然而,一百多年的絢爛風光卻因為數十年前開始的一場由聲、光、電等技術所支持的技術革命并進而成為文化“事件”的“視覺轉向”逐漸暗淡下來。圖像、電影、電視,以它們后起之秀的身份不無挑釁地覬覦著小說的“霸主”地位,而小說自身在經歷了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的文體實驗之后,在眩目的視覺文化沖擊下也多少露出了怯生生的惶惑。小說,從創作、傳播到接受,都已經發生并正在發生著變化,并進而使小說經歷著一場“生存危機”。
一、視覺文化與小說生態場的系統性改變
“視覺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現代的大眾生活為電影、電視以及各種傳媒制造的圖像、畫面所包圍,從日常生活到藝術欣賞,圖像代替了文字的主導作用,成為人們進行社會交往、情感溝通和思想交流的主要載體,電影院可以成為圖書館,電視機可以代替博物館,而包羅萬象的電腦傳媒則是放在人們家中的可供直觀的“藝術百科”。總之,讀“字”讓位于讀“圖”,人們在讀“圖”時所得到的直接而輕松的愉悅讓讀“字”時可能帶來的艱澀漸漸遠去。
因此,視覺文化似乎應該理解為“文化的視覺化”,它通過人們的視覺行為,通過對圖像的消費,改變著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和體驗的方式,改變著傳統的審美價值觀和藝術風尚。換言之,現代生活越來越多地受到了視覺媒介的支配,而這種支配又同時造成了人們對視覺享受的迷戀。米爾佐夫認為,“視覺文化并不取決于圖像本身,而是取決于對圖像或是視覺存在的現代偏好”,“視覺化在整個現代時期是司空見慣,而在今天它幾乎是必不可少的”。[1]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同這樣一個事實:視覺已經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觀念,它憑借著日新月異的傳媒所提供的技術支撐,以鋪天蓋地的席卷之勢統領著大眾的生活。
一般地說,視覺文化具有這樣一些特征:
直觀性。視覺文化所追求的是用比文字符號更直觀的圖像符碼來構形,通過圖像(形)的色、線及其組合,并盡可能地配以聲音效果,使受眾在直接的視覺感受中體驗無形的思想或感情,也就是說,它跳過了由解讀文字符號可能帶來的某些障礙,它并不完全取代文字話語,但是,卻使閱讀變得更快捷、更富有效率,并以此拉近了與更廣泛受眾的距離。
娛樂性。盡管視覺文化并不完全排斥對形式意味的追求,但是,圖像符碼的組合法則決定了它必須首先要以愉人耳目為首要追求,即視覺文化的第一要旨便是“視覺快感”———以色、線、聲的奇幻搭配吸引受眾“看”的興致,并盡可能地喚起他們的好感和認同,通過這種最直接的情感認同所產生的愉悅,圖像實現了它與受眾的“零距離”接觸。“人們視覺體驗的欲望被空前地激發起來,追求不斷變化的漂亮外觀,強調新奇多變的視覺快感”,這已經成為視覺時代體驗的核心內容。[2]
消費性。圖像價值的產生有賴于受眾對它的接受,這種接受并非止于“視覺快感”,而毋寧是起于“視覺快感”———圖像喚起的某種快感由于主客體之間審美距離的缺失,決定了受眾對圖像意指之中物質“占有”的欲望,無論圖像意指的主觀意圖如何,這種“占有”欲都會形成實質性或潛在性的消費并進而與圖像發生非美學而是經濟學意義上的關系。也就是說,圖像成為一種商品,受眾則成為商品的消費者,而消費者與圖像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他(圖像消費者,作者注)不會再從特別用途上去看這個物,而是從它的全部意義上去看全套的物。”[3]從電影、電視到無處見縫插針的廣告,甚至到我們自己的身體,當他們作為圖像被“看”的時候,消費邏輯隨時都可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強制性的支配力量。
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談到“視覺文化”時,曾這樣不無夸張地說:“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4]154他相信:“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影像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或書寫)文化。”[4]156我們可以進一步說,視覺文化是當代文化的總體特征,它不僅重新“組織了美學”,改變了傳統的藝術觀念,也改變著人們的經驗世界以及人們體驗世界的方式。由視覺直接提供的感官享受驅使著人們變本加厲地追逐并消費圖像,并進而形成了一種由視覺行為占主導地位的文化邏輯和圖像思維,從而使傳統的文學生態賴以存在的系統發生某種程度的新變。
小說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同時自身又不得不受到哲學、宗教、科學、美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我們把小說作為人類文化現象來考察時,我們很容易發現,它是文化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同時,小說在其產生、發展和成熟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自足的生態系統,從創作到文本構成,從傳播到讀者接受,當整個系統處于相對穩定自給狀態,它對自身而言就是一個能自我構成并自我繁殖的良性生態體系———前提是,沒有其他文化子系統對其產生物質和能量交換,并最終改變其能力供給方式。這顯然是一種理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狀態。事實上,小說自從它產生之日起就沒有停止過與其他文化子系統進行能量的交換,并通過這種交換,調適自身的生態系統,從而維持本系統的良性運行。從18世紀“小說的興起”到后現代主義的各種小說實驗,其實都是小說生態內部為適應其他文化子系統的能量交換而進行的自我調整,小說所以能在19世紀到20世紀中后期一直雄居文壇霸主之位,一方面,小說所進行的各種實驗,使得自身能適應與其他文化子系統的關系變化;另一方面,來自其他文化子系統的影響也不足以形成對小說生態系統的破壞性解構。但是,隨著視覺文化的不斷發展,圖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逐漸滲透到了心理和精神層面,而這正是任何一個文化生態系統的核心部分。前面的論述已經告訴我們,視覺文化通過其無可爭辯的“統治”地位,在影響情感模式的同時,可能會對小說藝術的文化精神形成強大滲透,小說的生態系統所可能遭受的影響則起碼應該引起理論上的重視了。而小說的事實又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