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觀經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全國廣大農村全面推進,進展迅速,發展良好。對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別、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自實施以來,在農民增收、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隨著建設的發展,土地系統所處的資源環境大系統必定會出現變化,在此情況下,新農村建設的效益考核依據不僅要考慮經濟和社會兩個方面,還應該從更長遠的角度去分析它給土地和諧造成的影響。然而,在目前的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對新農村建設中土地倫理性思考,采取短期行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意味著犧牲土地和諧獲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是極大的損害。因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考慮構建土地利用和諧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為了使得土地利用和諧模式順利構建并實施,需要構建配套的運行機制來保護模式的實施。
一、新農村建設中運行機制現狀
(一)國外新農村建設運行機制
韓國“新村運動”成功改變韓國農村落后面貌,激發農民改造新農村的自主性。這項運動的運行機制包括運動思想、項目實施、組織基礎、保障機制、激勵機制幾方面。[1]首先,樹立“新村運動”價值取向,以避免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觀念沖突;其次,政府提供部分物質技術支持,并完善內部組織結構,由村莊領導人選擇項目、制定計劃,村民自主籌集建設資本,協調農村內部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最后,提供必要保障機制,包括政府物質資助、政策傾斜、監督反饋,協調經濟、社會發展。日本在推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充分傾聽農民意見,推行自下而上的原則。提倡轉變農民觀念和意識,大力發展新型合作經濟,并成立“農業協同組合”,調動農民積極性,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與農業現代化進程。同時,注意維護自然環境,積極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改善農村用地布局,改進農村基礎建設,建立農村保障制度。在政策與資金大力支持下,新農村建設達到預期目標,農業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快速上升。
(二)國內新農村建設運行機制
我國新農村建設,政府作為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制定新農村的規劃并組織實施,農民作為主要參與者協助政府完成建設以滿足生產生活的發展需求。例如華西村的運行機制,其核心是政府對政治權利的掌握。村黨委對整個華西村的發展進行全面的領導,同時村民的意見反饋和村莊的發展需求也是推動制度改革、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許多農村通過調整農村內部及農村間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結構,實現有效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創新農業產業布局,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簡單農產品加工業;向農業內涵化發展,更新技術、加強農產品信息共享。注重環境保護,發展特色工業產業,加大主要工業產業投資力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集體土地經營權和收益權分離。各地積極建立適宜的土地經營模式,然而由于集體土地流轉制度本身并不完善,該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滯后。從國內外新農村建設來看,政府的扶持和引導仍是推進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主導因素,主要目標為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優化資源配置。
二、新農村建設中土地和諧利用制約因素
(一)農村土地退化嚴重,制約農業發展
隨著城市化發展,不合理利用農村土地資源對土地造成的危害已日漸顯露。毀林開荒、工業三廢排放、濫用農藥等人為因素加劇農村土地資源退化,相對地,土地的退化也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土地作為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其質量的下降必將不利于農業產品的質量、數量、收益,影響農業生產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產業化。鑒于農業現代化的趨勢,農業生產分工越來越細化,對土地資源的質量要求也將提高,而土地的退化無疑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二)農村土地利用集約度低,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農村建房無序,農村宅基地布局散亂,規劃不到位,大量占用耕地,大量“空心村”造成了土地的閑置。農用地利用粗放,耕地破壞和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小規模土地承包經營、分散農戶家庭經營缺乏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導致土地分散、農業生產積聚效益極低。工業建設普遍亂占地,規劃不合理,影響工業用地集約化。另外中小型鄉鎮企業散布農村,也給農村土地合理配置提出新挑戰。
(三)耕地破壞加劇,發展中存在不持續發展觀
農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為保障農業生產的對土地的基本需求,在土地利用過程中應加強耕地保護、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由于當前鄉鎮急于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缺乏科學規劃,大量引進工業產業,致使建設用地激增,不僅占用了大量地力較好的耕地,也破壞了耕地原有的生態系統。農村建設中,人們往往因一時的短視效益,忽視土地利用與社會發展的協調,這些不持續的發展觀導致建設過程中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配置,無形中助長了對土地的破壞行為。
(四)城鄉發展差距拉大,環境污染未有效治理
農村基礎建設落后,生活環境不佳、衛生條件較低,以及不和諧的傳統生活方式、不適度的消費理念,這些都制約了農村生活環境狀況的改善。由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生產過程中資源浪費、農藥污染現象普遍存在,加劇了對農村環境的破壞。
三、運行機制的構建
(一)構建健康土地倫理利用觀
土地倫理利用的研究范圍,并不局限人與地的關系,而是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目標,需要的不只是人地協調,更是環境、經濟、社會三者的協調。若要保證所構建的制度體系正常運行,需要合乎倫理程度的制度安排及對制度作用對象的正確規范與引導。[1]新農村建設土地利用和諧模式運行機制健康的土地倫理利用觀應包括以人為本、社會公平和環境保護三個方面。“以人為本”要求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土地利用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將以人為本的追求落實到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制度實踐中,依法促進土地資源的整合和良性運作。[2]“社會公平”要求應認清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在自然承載力范圍內,持續有序利用土地資源,切不可逞一時之快掠奪性地開發利用,不顧及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需倡導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保護有限的土地。“環境保護”要求在新農村建設的同時應承擔起相應的環境責任,避免出現土壤煙堿化、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等土地環境污染問題,樹立正視土地價值重要性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