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城市生態論文
城鎮化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的催化劑和加速器。隨著河北省“三年大變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致使大部分村民成為“種地無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農民,在融入城市的身份轉換過程中存在經濟、觀念、文化、習慣等多重因素的制約。故此,“城中村”改造社區文明建設成為城市化的一道特殊命題,必須站在切實推進城市化、現代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戰略高度,通過生態文明建設,使農民真正融入城市,營造生態和諧新社區。
一、“三年大變樣”的“變”之實質與難點
1.“三年大變樣”的核心是提升城市的承載力和吸引力
河北省大力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工作,決心通過“三年大變樣、三年上水平、三年出品位”,其“變”的實質和內涵就是要提高城市的吸引力、承載力和競爭力,使城市真正成為軟硬環境全面優化的經濟發展最高點。超前、系統、配套的規劃體系是三年大變樣的基礎、藍圖和指針。一是堅持規劃的超前性,在規劃上要大膽創新,請國內外一流高手競標制定城市規劃,讓規劃成為管長遠、管未來的有法律效力的硬框框。二是堅持規劃的系統性,既要規劃現在,又要規劃未來,既要考慮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又要考慮到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底蘊的傳承,既要規劃好產業的調整、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又要規劃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宜業宜居條件的改善。三是堅持規劃的配套性,科學合理的規劃一個重要特征是體現在為城市主功能區配套設施的完整上,通過對配套附屬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使城市的功能得到完善,城市的品位得到提升,城市的形象得到提高,從而進一步增強城市的吸引力、承載力和競爭力,使“三年大變樣”的實質和內涵在現實中得到驗證和體現。
2.“三年大變樣”城市化進程的難點與難點是城中村改造
舊城區和“城中村”由于歷史和管理體制等原因,在城市規劃上沒有納入統籌范圍,形成獨特的城市二元管理形態,城中村的管理隊伍延續了農村村委會管理思路和模式,在城市包圍后缺乏全新的管理思想和領導、管理能力,規劃建設方面都缺乏前瞻性,混亂的宅基管理,高密度高容積的私搭亂建,布局更是十分零亂,集體土地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有限的土地資源的浪費驚人。目前有的城市政府開始將城中村納入社區管理,但是存在著街道管理和鄉鎮領導之間的職權和領地以及利益關系,導致多頭管理、職責不清,城中村的管理成為了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帶。由此,引發出環境衛生、消防安全、治安計生、黃賭毒等許多城中村問題,極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人文素養,影響了城市的整體面貌。因此,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是“三年大變樣”城市化進程的難點與難點,是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味、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設文明、生態、和諧、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二、城中村改造過程中建設生態文明社區的必要性
1.城中村環境問題的呼喚和諧文明新社區
城中村環境問題歷來被稱為現代城市的瘡疤,其無序的建筑、狹小的巷道、垃圾污水、亂接的電線,甚至偷工減料的危險建筑,威脅著城中村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村中村改造首先要考慮生態環境的因素,實際規劃和改造過程中,城市管理者和建設者都要貫徹生態、和諧、文明的理念。一方面,改造過程中要提高個人的生態環保意識,利用生態整合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河流、植被等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建設規劃要高標準、高起點、完善各種配套,管理嚴格到位,有序利用城市空間和各種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粗放經營,使城中村改造達到最小的生態沖突,實現改造后社區居民與自然和諧相處,促使城市化建設全面步入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軌道。
2.城中村規劃建設的方向是生態和諧社區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是生態和諧理論堅持的核心理念,要實現城市的品位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城中村改造項目應納入城市整體規劃當中,避免各級行政主體各自為政而形成蛙跳式開發。特別是在“三年大變樣”背景下,城市管理者要避免政績沖動,求急求快,在沒有科學規劃或者草草規劃就上馬城中村改造項目。各級行政主體應根據一定的規劃技術指標謀劃城中村可持續發展藍圖,市政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結構要統一規劃和安排,其中城市景觀規劃和公共設施建設要充分依據城中村的整體結構,有序利用和開發土地、空間資源,并保留和改造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特色的項目,充分發揮發揮歷史遺跡、綠色植被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作用,建設生態、休閑、景觀、人文的宜居和諧新社區,從而在提升土地價值的同時提升社會人文價值。
3.生態和諧社區推動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
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經營城市”的理念,但實踐這一理念的前提必須是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經營道路,一切利益膨脹、土地財政造成城市盲目擴張和建筑物盲目拔高,都容易在經濟、資源、和生態三方面同時造成破壞。因此,生態文明理念與和諧文明社區為城中村改造指明了方向和思路。只有兼顧社會、經濟、生態三方的利益,不一味地索取、占有環境,使村民變居民過程中從身心受到威脅的環境轉變為可持續法杖的環境,才能使重建過程和未來生活和諧相融,達到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從而設提升城中村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的價值,使城中村轉變為大都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生態文明社區建設的關鍵是全面融入現代城市
1.城中村規劃與管理融入城市改造
城中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順應城市化規律,穩步推進“農業向工業轉、農民向市民轉、村莊向社區轉”,且必須把城中村改造納入城市管理規劃,作為城市有機整體,而不是游離于城市規劃之外的孤島統一開發,推行戶籍、土地、管理體制改革,使城中村農民轉為市民,村委會變為居委會,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把城中舊村變為公共配套完善、環境優美的城市社區。在社區建設中,要打破傳統的村莊安置觀念,把分散居住的農戶集中搬遷到符合城市規劃要求的新社區,新社區建設要科學安排、有序推進,對新建擴建和改建的項目,應偏重物質環境改造的開發和建設,達到改善城中村生活質量,改善安置小區人居環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