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探索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已成為海南州畜牧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本文按照“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利用草場資源為基礎、以草畜平衡為核心、以轉變經營方式為關鍵、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總體要求,在分析當地畜牧業發展現狀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畜牧業良性循環經濟為發展目標模式的思路,并著重就發展路徑進行了探討。
1生態畜牧業發展概況
1.1基本概況
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隅,青海湖之南,日月山以西,總面積4.46萬km2,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3500m左右。州內氣候寒冷干燥,大氣稀薄,干旱少雨,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均氣溫0.5℃~7.3℃,年降水量250~425mm,年蒸發量1826mm,無明顯四季之分,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全州轄5縣36個鄉鎮424個村1336個社44.92萬人。其中,農牧民占總人口的74.8%;共有各類草原5072.34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4663.39萬畝,占全省草場面積的10%;各類草食畜存欄461.39萬頭(只),占全省草食畜25%;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為41.01%、46.53%、41.13%;肉類總量53855噸,奶類總產量43606t,羊毛總產量4482t,絨毛總產量280.72t。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4490元。
1.2發展現狀
全州畜牧業經過“十一五”的穩定發展,畜牧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設施畜牧業穩步發展,牧區水電路均得到較大改善,農牧民科技素質有了新的提高,畜牧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畜牧業效益不斷增加,農牧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尤其是2008年在共和、貴南、同德三縣的3個村開展生態畜牧業試點工作,結合3個村畜牧業發展實際,探索“減人減畜,多種經營”、“草場保護,建設養畜”、“草場治理,種草養畜”等三種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組建了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提高了農牧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截至目前,組建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146個,入社牧戶18738戶,668976人,入社率達59%;入社草場1414萬畝,入社率達41%,入社牲畜97萬頭只,入社率達35%。充分利用2011年省級支農資金扶持項目,投資4983萬元,種植當年生優質牧草13.6萬畝,選育生產母牦牛3760頭,選育后備種公牛600頭,能繁母牛600頭,育肥綿羊6萬只,修建草料棚156座9360m2,養殖小區13處,民俗產品加工銷售點3處,“牧家樂”旅游接待點2處,購置牧草收儲機械11臺(套),飼料加工設備3臺(套),建立河卡有機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培訓農牧民2萬余人次。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打造共和縣環湖生態畜牧業示范區、興海縣河卡有機畜牧業示范區、貴南縣草產業發展示范區、同德縣良種牦牛養殖示范區、貴德縣農牧藕合式示范區,并通過示范區建設、輻射啟動村、帶動建設村,進一步全面推進全州生態畜牧業建設。
2發展生態畜牧業優勢
2.1發展基礎不斷鞏固
全州畜牧業以“圍欄草場、牲畜暖棚、人工種草、農牧定居”為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較大改善,截止2010年,建成畜牧業“四配套”1.69萬戶,占總牧業戶的57%;建成畜牧業“八配套”,占總牧戶2.7%;建成圍欄草場1957萬畝,占冬春草場79%;累計建成牧區畜棚1.69萬座,覆蓋率達57%,種植當年生牧草21萬畝,牧民基本實現定居生活。“十一五”期間完成水利項目489項,投資71669.8萬元,解決了16.3萬人,172.46萬頭(只)牲畜飲水問題;農牧區通電通訊得到較大改善。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490元,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
2.2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海南州境內7條省國道線構成“三縱四橫”相互連通的整體交通網絡,交通十分便利,極具資源的集聚功能和市場的輻射功能。州內海拔高,氣候冷涼,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草地無污染是發展綠色有機畜產品的理想之地。州內潔凈的生態環境和較為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生態文化底蘊,為發展生態畜牧業構筑了良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
2.3發展政策機遇十分有利
國家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三江源保護二期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生態保護補償獎勵機制的建立,以及國家秩序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尤其是國家科技部批準的“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被省政府納入全省“四大示范區”之一,以上這些政策機遇卻為我州保護生態,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社會事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2.4發展內在動力不斷增強
全州上下謀發展,思發展、盼發展的愿望十分強烈,高原生態十分脆弱,十分重要,十分需要保護,高原粗放的草原畜牧業走生態之路已形成共識,在保護生態中發展,把傳統畜牧業的精華與現代畜牧業的先進理念和生產要素結合起來,是提高高原生態畜牧業綜合效益的有效措施,是順其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治本之策。
3發展生態畜牧業制約因素
3.1人、畜、草矛盾突出
全州牧民人均占有可利用草場269.6畝,畜均占有可利用草場10畝,牧民人均占有草食畜26.7頭(只),全州理論載畜量432.79萬羊單位,而實際載畜量678.7萬個羊單位,超載率達56.83%,高原草地產草量不高,人工草地面積小,靠天養畜放牧的局面沒有得到大的改善,人草畜矛盾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依然較大,草原沙化退化現象還未根本改變,部分地區牧民已成為生態移民,脆弱的自然環境和有限的自然資源已給農牧民生產生活空間帶來了威脅。
3.2經濟基礎薄弱
由于我州經濟基礎薄弱,城鎮產業支撐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容納勞動力就業少,州內經濟依然以農牧業經濟為主。地區經濟的總體格局是:一產水平低,二產規模小,三產基礎差。農牧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城鎮轉移少,絕大多數的農牧民對草原放牧依賴性較大,難以從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轉移獲得增收渠道,發展空間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