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環境音樂研究,在國外,具有美歐日韓領先、產學研結合緊密的集體研究特征,并呈現出功能研究——產業研究——生態研究的發展趨勢;在國內,具有跟蹤研究為主、產學研結合松散的個體研究特點,并顯示出功能研究——生態研究跨越式發展的態勢。
一、環境音樂與綠色農業的關系個案研究
筆者依托南昌航空大學周邊農區之便利,對大棚內的草莓施加環境音樂干預的對比性實證研究,探索環境音樂科學播放對于植物生長的影響。
在2011年9月至11月的田野作業中,數據庫的量化工作,十分艱巨細致而必要,它對于成果推廣的影響至關重要。故選擇實驗田和對比樣本不容絲毫疏忽。首先,挑選兩個大棚內草莓播種時間、品種、成熟匹次、施肥量、陽光、水分、病蟲害等外界因素一致,而且兩棚間要有一定的距離,在B棚中聽到A棚所播放的音樂。以上自然條件要求稍有略差,便會影響后期的對比和研究。在施加環境音樂的A棚挑選高精度測量50個幼果標本,然后同天在B棚中尋找測量50個與A棚中周長、體長、顏色相同的幼果進行配對標記。挑選的100個標本,必須分布在大棚的后半部,以便更精準,明顯形成差異對比分析。挑選配對工作準備就緒后,給A棚的幼果施加音樂,干預其生長環境。在A棚中央架設兩個輸出功率為RMS14W+14W的音響。以扇形的擺放形態對著那些標本,并且確保距離最遠處的幼果標本也能清晰地聽到所播放的音樂。科學家認為植物也愛聽比較柔和、緩慢、小聲、沒有刺激性的音樂,研究者們大多認同植物只喜歡輕音樂。單方面的思想和研究是不能確保事實的正確性,植物也許喜歡快節奏的搖滾音樂和流行音樂。鑒于各種類型的音樂是否會對植物產生影響之完善性的實施求證。故,確定了《Kisstherian》、《星空》、《二泉映月》等播放曲目[2],把播放音量控制在70dB—90Db,每天中午播放三個小時左右,直至A棚所有草莓成熟可食。
以下列表以兩次測量數據為例,展示環境音樂干預與否的生長和差異。
由以下數據看出受環境音樂干預的A棚約有30個草莓的外形比B棚大。干預后的增產數量增加了約20%,稱重測量兩棚形狀相似無幾的熟果,單個質量比較,A棚稍占優勢。A棚成熟時間普遍比B棚提前1-3天。經橫切和品嘗發現,A棚的熟果更加鮮紅濃香、清甜多汁。口感略勝于B棚。由于專業技術掌握不足和研究條件有限,無法測量營養成分之差異。草莓的根狀莖和新莖吸收水分和礦質營養不一,對果實的養分輸送會有差別。因此,單個的對的數據會出現誤差,不一定能準確而直接的顯示出環境音樂干預的影響。但是,這些數據的誤差畢竟是微妙的,不會過多影響數據的對比和分析。
以上所述分析,初步證實受音樂干預的草莓在品質口感上得到一定的提高,產量有所增加,并縮短了原有的成熟時間。試想之,音樂干預單一品種的草莓會產生影響,可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縮短種植時間。其它農作物受音樂干預是否也會產生影響和生長改變呢?這需要研究者們提出新的思路,進一步實施研究和考察論證。如果音樂的干預會影響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農作物,并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如果大量以音樂干預為基礎的物理農業和綠色種植為生態農業發展主體,那么農作物的品質和市場經濟前景將是不可估量的,產品的優質性和貿易擴大化可以空前的提高。堅持以綠色物理農業為基本,作物種植技術將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歷史革新。在革新技術發展的同時,成本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具體研究音樂作物對聲能的吸納和自身變量,并研制科學高效的植物聲頻發生器和合理配置、科學播放的環境音樂,完善克服干預時間和頻率等一系列投入使用問題,這些都會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過渡時間。研制出體制性的產品成本和推廣及投入使用,將成為政府和農戶的一個考驗。
二、環境音樂與車間工人工作狀態的關系個案研究
環境音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音樂作品在環境內的音響存在;狹義既是以自然,環境為創作源泉的概念性音樂,也是以人文環境為存在方式的功能性音樂。一切來自外界的刺激都具有雙重功能,即給人的行為提供線索和使人興奮作用。當代科學證明,人的興奮是由外界事物刺激人腦的網狀體,進而提高人的活動效率。從事重復性作業的工人會產生厭倦,而厭倦是由于認識到單調的勞動狀態而引起的緣故,所以,其緩解也得依靠從那種情況的轉化程度。因而其方法不能依靠眼睛,而顯然應該依靠耳朵,為此目的某種音樂是最合適的。筆者對某制衣廠工人工作添加環境音樂,由于制衣車間縫紉機噪音過大,工人不能清晰的聽到所播放的音樂,因此,播放的音樂極大可能成為另一種噪音,失去了原調查研究的價值和目的。而包裝工作屬于純手工作業,除交談和包裝響聲無其它雜音,因此對包裝工人施加環境音樂效果更強,影響更大而明顯。故放棄原本計劃,改對包裝工人施加環境音樂展開調查。
普通工人文化程度較低,對音樂的理解和興趣取向稍微局限,選擇一些工人所喜愛的通俗歌曲和愉快而活潑的樂曲,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和對工作的介入。播放音樂的目的不能讓工人知道,以避免影響工作思維和談話結果。單一反復作業,會使人產生厭煩和疲勞感。故,每天的音樂開始播放時間為10點和16點,干預時長為90分鐘左右。音響放在距工人5米處,播放音量比平時正常對話的音量略大。
在2011年12月至1月期間,經筆者現場觀察和與工人的交談,發現環境音樂對工人作業的干預有顯著效果,在工人感到疲憊時播放其感興趣的音樂,可以減少聊天、發呆、出神等為厭倦的解毒劑。防止,減少工人產生意外變化的刺激,提高警覺水平,進而是人性得以復歸。緩和緊張情緒,減少在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提高產品的生產率和準確性。同時,環境音樂也充當了止痛劑。在半天或整天的工作后,少有像往常那么疲憊,依然有充沛的精力做家務和休閑娛樂。當然,環境音樂也能偶爾吸引注意力,干擾工作中的思緒。而對于少數不喜歡音樂的工人,更是火上澆油,心情更加煩躁和不安,工作壓力增大,對環境音樂產生一種厭惡,此時的環境音樂顯然成為一種噪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