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業
磷是生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它是構成生物分子如磷脂、核酸、蛋白質、多糖的重要組成成分,而且還以多種途徑參與光合作用的光合磷酸化和碳同化等重要過程,在細胞生理生化中起重要作用(Hanrahanetal.,2005)。磷循環是生態系統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磷的循環路徑和效率對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起著重要作用。“稻鴨共生”生態系統是充分利用共生互利、生態位和食物鏈等生態學原理,以稻作水田為條件,以種稻為中心,家鴨田間網養的自然與人工相配合的稻田種養生態系統,是對中國傳統農業稻田養鴨的繼承與發展。該系統以鴨子捕食害蟲代替農藥、以鴨子踩食雜草代替除草劑、以鴨子糞便作為有機肥料代替部分化肥、以鴨子不間斷的活動產生中耕混水效果來刺激水稻生長,實現以田養鴨,以鴨促稻,以鴨護稻,使鴨和水稻共棲生長。“稻鴨共生”生態系統磷循環不同于常規的稻田生態系統,磷素是發生在水稻-鴨-土壤界面下的循環。鴨是該系統一個“流動”磷庫,其周轉一般以鴨與水稻田“共生”的時間為周期。因施肥制度、飼料、灌溉水等田間管理因素影響,該循環同時受人為的補給和控制。目前,國內有關“稻鴨共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溫室氣體的影響效果及機理(Fuetal.,2001;Huangetal.,2005;李成芳等,2008a;Yuanetal.,2009)、病蟲草害的控制效果及機理(劉小燕等,2004;楊志平等,2004;魏守輝等,2005;禹盛苗等,2008)、水體生態系統(汪金平等,2006;李成芳等,2008b;全國明等,2008a;汪金平等,2009a)、水稻(禹盛苗等,2005;章家恩等,2007;全國明等,2008b)、土壤性質(楊志輝等,2004;章家恩等,2004;李成芳等,2008c,2008d,2009a;展茗等,2008)等方面。李成芳等(2009b)研究了稻鴨共作系統稻田P的動態變化及轉化規律,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然而從生態系統物質元素循環的角度尚未見到“稻鴨共生”生態系統P循環的研究報道。本文以開展的田間試驗,采用投入產出法(input-outputanalysis,IOA),研究P在“稻鴨共生”生態系統中流動和轉化,分析系統P的輸入輸出及循環情況,旨在為完善稻田的P肥管理、科學組裝和協調食物鏈各環節使物質產投結構更合理、促進稻鴨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點和自然條件
本研究于2010年5—10月在湖南省瀏陽市北圣鎮烏龍村一肥力均勻的稻田自然丘塊上進行,該地區具有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8℃,≥10℃的活動積溫5000~5800℃,無霜期260~310d,年降雨量1200~1700mm,種植制度為“早稻-晚稻-冬閑”。土壤類型為第四紀紅色粘土發育的紅黃泥水稻土,土壤有機質14.1g?kg-1,全氮1.53g?kg-1,全磷0.55g?kg-1,土壤容重1.02g?cm-3。
1.2試驗材料
早稻品種為“湘早秈24”,晚稻品種為“岳優9113”,鴨品種為“江南一號”水鴨。鴨飼料為國雄8549肉仔鴨中后期配合飼料,主要原料組成為玉米、豆粕、棉粕、菜粕、豆油、洗米糠、大米蛋白粉、食鹽、碳酸鈣、磷酸氫鈣、酶制劑、賴氨酸和蛋氨酸等。
1.3試驗設計與栽培管理
1.3.1試驗田地設置
2010年5月1日自然丘塊進水泡田,泡田3d后,進行機械旋地。然后將此自然丘田分成6個面積均等的小區(四周留有保護行),小區面積為18m×12m。各小區四周均用長為6m,厚為30mm,高為35cm的硬質塑料薄板鏈接隔開,塑料薄板地下深埋20cm,田面上留15cm,以防止0~20cm耕層土壤及各小區間肥水竄流。各小區均留有一可控制的進水口和排水口,田面水深可根據塑料薄板上的刻度來控制。自然丘田四周用泥巴砌成田埂,埂高30cm,并設有一個進水口和出水口。作物早稻收獲后(早稻收割時留10cm的殘茬),稻田立刻進水泡田,泡田2d后,采用小型旋耕機對試驗田各小區進行旋耕,不改變試驗田地設置。
1.3.2試驗設計
試驗設2個處理,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處理Ⅰ(常規稻作):不放鴨,在水稻的整個生育期間根據田間病蟲害情況施用農藥(早稻為3次;晚稻為4次;殺蟲劑為噻嗪酮和阿維殺蟲單),施用水田除草劑(早稻2次,晚稻1次;除草劑為芐乙)。處理Ⅱ(稻鴨共生):每小區均放10只鴨(放鴨數量以450只?hm-2為標準),在水稻的整個生育期間不施用農藥和除草劑。
1.3.3田間管理
本研究早稻移栽時間是5月10日,收獲時間是7月24日;晚稻移栽時間是7月27日,收獲時間是10月31日。早、晚稻插植密度均為24cm×24cm。早、晚稻移栽前各處理小區均施入基肥,早稻基肥為復合肥(N-P2O5-K2O:15-4-6),施用量為600kg?hm-2;晚稻基肥為復合肥(N-P2O5-K2O:21-9-10),施用量為375kg?hm-2。早、晚稻均在移栽7d后追N肥(尿素,含氮量為45%),施用量為112.5kg?hm-2。稻田灌溉水來自附近的自然水塘。各處理田面水均維持在10cm,當田面水降至5cm時稻田灌水。水稻齊穗期以后稻田不再灌溉。稻鴨共生小區四周用高100cm的尼綸絲網做成圍欄,以防鴨子外逃;并在小區角落放置一鴨棚,以便鴨子休憩和喂食,同時防止鴨飼料進入稻田土壤和水體。鴨放養期間根據田間餌料情況酌情補飼料。早稻移栽24d后即6月4日,稻鴨共生每小區均放入鴨齡為22d,體重為250g的鴨子。晚稻移栽10d后即8月7日,稻鴨共生每小區均放入鴨齡為30d,體重為300g的鴨子。早、晚稻均在齊穗期收鴨。因試驗年度4—6月湖南遭遇低溫自然災害,故本研究早稻放鴨時間以田間試驗秧苗的生長情況適時作了調整。
1.4樣品的采集與測定方法
在4月30日和11月1日,依據S形5點采樣法用內徑20mm的土鉆,采集耕層土壤,混勻風干,備用;用環刀法測定耕層土壤容重(BD),用德國El-ementar公司生產的VarioMaxCN分析儀測定土壤樣品全C和全N,用堿熔-鉬銻抗比色法測定土壤樣品全P(魯如坤,2000)。在早、晚稻收獲期,每重復小區隨機取5個1m2樣方測定其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分水稻籽粒和秸稈)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植株樣全P采用硫酸-雙氧水消煮-鉬銻抗比色法測定(魯如坤,2000)。每天詳細記錄喂鴨的飼料重量,計算其投入飼料總量,并化驗分析鴨飼料全P養分含量,測定方法同植株樣分析。稻鴨共生期,每隔7d對每小區的鴨進行隨機采樣,測定每只鴨的日排泄量(在試驗小區的鴨子身上安裝了收集糞便的裝置,不影響鴨子正常的田間活動),根據測定的鴨的日排泄量(包括日鮮糞和日干糞)和測定次數推算鴨平均的日排泄量,依據共生天數計算總排泄量;鴨糞全P養分含量采用硫酸-過氧化氫消煮-釩鉬黃比色法測定(魯如坤,2000)。稻田雜草一般在秧苗移栽后的5d萌發,禾苗封行時達到生長高峰,稻鴨共生時,雜草即生即食,根本無法持續生長。放鴨前一天(早稻為6月3日;晚稻為8月6日),稻鴨共生小區隨機取5個0.25m2樣方測定田間雜草生物量,雜草樣品全P含量測定方法同植株樣分析。在稻田蟲害發生的每個時期,以S形5點法,用紗巾網袋收集稻鴨共生小區水稻植株上的稻飛虱等害蟲(每點收集10株水稻的害蟲,剔除蜘蛛)。害蟲樣于105℃烘24h后,稱重并粉碎過100目篩。害蟲樣全P含量測定方法同植株樣分析。記載水稻整個生育期間灌水次數。從稻田進水口處定期取灌溉水樣,灌溉水全P含量采用過硫酸鉀氧化-鉬藍比色法測定(魯如坤,2000)。在水稻齊穗期收鴨子,并稱重;并隨機取每小區的1只鴨放血屠宰,血毛收集,內臟除去內容物,稱得血、毛、頭、鴨掌、內臟、鴨肉、皮、骨、油各部分重量,按部位和重量比例每只鴨采樣100g,樣品于105℃烘24h后粉碎過100目篩。鴨樣品全P含量測定方法同植株樣分析。放鴨前取3只雛鴨,內臟除去內容物,取整只做樣品烘干,按成鴨的化驗方法進行全P測定分析。土壤P庫的計算,南方稻田土壤耕層厚度取15cm。土壤P庫量為耕層土壤重量與土壤全P含量的乘積。耕層土壤重量為耕層土壤體積與土壤容重的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