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旅游管理
一、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與生態體育旅游的興起
1、低碳經濟大背景與旅游行業發展關系及意義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環境問題、氣候問題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及重視。在此背景下,《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圖”、“哥本哈根會議”等一系列會議成果表明世界各國都在為解決全球性的氣候環境問題而努力——低碳經濟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也日漸被人們所認同。低碳經濟意味著能源、產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及升級。
2、生態體育旅游的興起
“生態體育旅游”是旅游的組成部分。是旅游、生態和體育相結合,是繼生態旅游和體育旅游之后新興旅游活動,以體育作為主要活動的一種旅游活動[1]。近年來,在低碳環保生活理念推動下,生態體育旅游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體育生態旅游在發達國家開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歐美國家。最好的示例就是曾經以“三S”;Sun,sea,Sand作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游的開展,游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熱點從“三S”轉“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2]。四川作為全國旅游資源大省如何發展綠色環保的新興旅游不僅能作為全國的創新試點更能成為旅游行業中的一個新興的發展方向,更符合時發表展進步的步伐,是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
二、四川災區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獨具優勢
1、強烈的情感認同度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和災害頻發,地球對人類毀滅性的開發改造自然敲響了警鐘。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更是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在全球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理念下無煙工業旅游業的對生態環保的回歸無疑顯得更為迫切且合乎行業長遠發展主題。
2、順應歷史大局,符合發展趨勢
08年8月12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確定以旅游業作為四川震區災后重建主導產業。四川省應該高度重視這次重建機遇,將旅游產品結構體系調整工作當作四川旅游業發展的重大課題來抓。國務院辦公廳2009年12月3日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指出:旅游業是戰略性產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3]首次將旅游行業定性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國務院辦公廳2010年5月5日頒發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指出,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4]。《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將旅游行業定性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即是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國家全面推行低碳經濟改革和戰略調整的一個積極信號。2012年0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指出有關于開展低碳發展試驗試點的建議。開展低碳商業、低碳產品試點。針對商場、賓館、餐飲機構、旅游景區等商業設施,通過改進營銷理念和模式,加強節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和產品應用,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強運營管理,加強對顧客消費行為引導,顯著減少試點商業機構二氧化碳排放[5]。此方案的部分建議也本課題研究部分觀點正好不謀而合,在四川等部分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省區,建設綠色、生態環保且相對成熟的生態體育旅游基地試點,有利于行業的有序發展,推進旅游產業及我國產業戰略升級,符合發展大勢。
3、具有深化發展的理論支撐
位于四川龍門山斷裂帶上的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眾多經典理論中所表達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的樸素而深邃道理在此早已落地生根。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道教“天人合一”理論思想不斷發揚光大,深入人心。
4、豐富多樣的資源優勢可開發多樣化生態體育旅游
四川生態體育旅游資源豐富。被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自然保護區4處。擁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保護區不計其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民族歷史文化豐富,加之汶川地震所帶來的災變景觀。可謂資源豐富,種類齊全,在全國眾多省份中名列前茅。利于多種生態體育旅游項目的開展。
三、四川災區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策略
1、開發與保護并重
開發生態體育旅游的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把經濟建設和保護生態體育旅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保護是前提,開發可持續,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汶川地震給災區帶來重大災難,但同時也留下了地震遺存及災變景觀,這些地震遺存不僅數量和種類豐富,而且極具科考、科普、教育和紀念價值,是震后旅游展示的熱點。隨著災后重建的展開和四川旅游的恢復,科學保護和利用這些地震遺存,發揮他們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地震旅游可以作為四川旅游市場恢復的切入點,增加災區就業,并帶動災區相關產業發展。隨著災后重建第一階段的結束,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重大教育意義的地震博物館和災變景觀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新老北川縣城的宣明對比,漢旺鎮東方汽輪機廠地震遺址,風光秀麗的唐家山堰塞湖等一系列震撼而極具教育意義的景點。這些景觀的誕生和后期人為打造開發無不遵循這一個主題“科學發展、尊重自然”,巨大的災難告訴我們大自然在美麗溫情賜福、給予人類的同時具有冷酷、兇險的一面,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一定要尊重自然、和諧發展,合理開發,過度開發、破壞自然的后果必將是自我毀滅。為切合這深刻的教育主題這些地震遺址景觀在進入景區過程中都采取低碳綠色節能大巴及徒步參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