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觀經濟
本文將循環經濟理論引入到云南省農村經濟中來,對研究其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促進黨中央倡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農村循環經濟內涵
農村循環經濟可以定義為:在農業生產經營、農村工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在資源開發、生產活動、產品消費和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中,通過相關技術推廣、財稅政策鼓勵、市場機制推動、優化產業組織,使資源得到節約使用和循環利用、生態建設得以持續推進、農村環境衛生得到改善、農村自然景觀得到保護、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村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斷得到協調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農村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一)系統論
循環是指在一定系統內的運動過程,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其中生態環境是基礎,經濟發展是條件,社會進步是目的。
(二)協同論
從循環經濟協同論來看,一個具有內在發展機制的經濟系統必須是一個有差異、非均勻、非平衡態的經濟系統,它要求改革僵化的經濟體制,擴大系統內的勢能差,加強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的互補,從而使系統具有自組織作用和內在動力。
(三)生態經濟學理論
循環經濟最主要的指導原理就是生態系統原理。生態系統就是生物群落及其無機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是一個不斷演化的動態系統。
三、農村循環經濟的層次與結構
農村循環經濟主要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農業循環經濟、農村生活循環經濟和農村工業循環經濟。農村循環經濟三個組成部分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各自獨立運行,相互之間又緊密聯系,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農村循環經濟的層次與結構如圖1。
四、云南省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及現狀分析
云南省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是一個以“邊疆、民族、山區、農業”為基本特征的省份云南是資源大省,長期以來,實施的是典型的資源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云南農業是全省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一)云南省農村基本資源利用現狀
耕地資源:云南農業人口多而耕地資源相對不足,國土面積中的94%是山區,基本農田面積較少。全省總耕地面積為9632.36萬畝(詳查數),人均2.33畝。高度適宜耕地、中度適宜耕地分別為892.05萬畝、1625.31萬畝,占9.2%,占16.87%;勉強適宜耕地3969.08萬畝,占41.21%;不適宜耕作的3145.91萬畝,占32.66%。另外地塊分散,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耕地后備資源少。農用水資源:云南省水資源凈流量位居全國第三,云南省雨量充沛。但云南省地處世界屋脊喜馬拉雅上東南面的云貴高原上,有效水資源相對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大氣資源:云南省地處高原,空氣稀薄、清新,大氣層密度小,陽光透過率高,經年太陽高角度大,日照時數長,太陽能資源僅次于西藏、內蒙、青海等省區,為中國最豐富省份之一。森林資源:云南是全國四大林區省份之一,森林資源豐富。據云南森林資源第三次復查結果:全省林業用地面積2380.79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62.2%。生物資源:云南省是我國生物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享有“生物資源王國”和“生物基因寶庫”之稱。
(二)農業環境狀況分析
農業生態環境較差:云南省是一個農、林、牧、漁各業全面發展的農業大省,長期實行資源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生態環境還是比較脆弱。近年來,云南省各種自然災害頻發,給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損失,造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和污染。環境污染嚴重:云南省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化學工業的發展,加之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低,造成廢棄物排放量大幅增加;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增加,使得全省的大氣環境面臨環境容量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巨大壓力;云南省農業生產中,濫用農藥、化肥、農膜,農產品質量堪憂。生態環境的退化和污染,不僅導致了耕地資源嚴重污染和破壞、地下和地表水資源嚴重污染和大量減少、滇池等眾多湖泊的嚴重污染和魚類資源銳減、草場退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受到影響,而且還在不斷強奪著寶貴的生存資源,導致農產品的不安全隱患日益突出。
五、云南省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一)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推廣工程
以旱作農業示范項目為窗口,以農技推廣站為媒體,以經營網點為農業推廣載體,積極構建節水、節肥、節種、節能燈綜合循環農業經濟,推動旱作農業技術創新。同時改革耕作制度,推廣抗旱耕作。
(二)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工程
云南省氣候條件和沼氣資源十分豐富,農村沼氣工程是云南省一項很有基礎的工作,要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工業化氣化站建設。
(三)促進秸稈綜合利用
充分開發秸稈的用途,提升秸稈的利用價值,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四)建設示范園區
云南省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必須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當地具體情況,引進或創新適合自己的具體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建立農村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來促進農村廣大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