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科相關
提 要:本文作者根據對相關史料與數據的分析,探究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及其政策,以期對中國的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應該確定何種文化政策有所借鑒。本文通過“美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高占有率”、“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美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的法律、政策措施”等三個專題,論述下列觀點: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學術界、思想界唱出了未來新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先聲。以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為代表的美國新型信息產業群的橫空出世與“硅谷”的勃興,也從科技上落實了這些具有前瞻性思想家的全球信息化的理想。美國政府抓住了這種影響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的歷史性機遇,在資本運作、產業結構、制度性保障和科技研發等方面,成為推動這一浪潮的先導。
關鍵詞:美國 文化產業 發展模式 文化政策
早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在近代歐美資本主義向全世界拓展的過程中,世界的精神產品——即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開始形成。但是,國際文化市場的成熟,并以一種空前規模影響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則是與人類20世紀最重要的科技發明——互聯網的普及密不可分。這場科技革命發源于美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學術界、思想界唱出了未來新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先聲,《第三次浪潮》、《數字化生存》、《大趨勢》等著作的出版與風靡全球,拉開了全球信息化的思想序幕,而以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為代表的美國新型信息產業群的橫空出世與“硅谷”的勃興,也從科技上落實了這些具有前瞻性思想家的全球信息化的理想。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抓住了這種影響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的歷史性機遇,在資本運作、產業結構、制度性保障和科技研發等方面,成為推動這一浪潮的先導。
本文根據筆者對相關史料與數據的分析,探究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及其政策,以期對中國的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應該確定何種文化政策有所借鑒.
一、美國文化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高占有率
以美國為代表的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不但大力發展信息化產業,將信息化應用到工業、能源、軍事、生態等方面,而且也把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術應用到了文化方面,孕生出一個全新的世界性文化產業,極大提高了其在世界格局中的文化軟實力。所以,美國文化軟實力的特色,是與美國掌控經濟全球化和推動信息化的總體戰略密切相關的。正如戴維• 赫爾德所言:“盡管3000年前社會之間的文化互動已經非常復雜,但是,形象與符號的劇烈運動以及思維模式與交流模式的廣泛傳播是20世紀晚期和新千禧年的獨有特征。” 文化產品憑依互聯網的交流模式是人類空前的傳播特征,其即時、便捷、廉價的特征使一地、一國的文化產品即時可以成為世界性的 。
相關資料顯示:2007年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占到GDP的25%,大約是28000億美元,接近于中國當年整個的GDP。從1996年開始,版權產品首次超過汽車、農業與航天業等其他傳統產業,成為美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美國的文化產業占據著40%的國際市場份額,它控制了全球75%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它的電影產量占全世界的6.7%,市場年銷售總額高達170億美元,占全球85%的份額。
美國的電影生產總量只占世界電影產量的6%~7%,卻占據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近年在美國電影市場上外國電影的份額不足3%。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中,青年人對好萊塢電影所營造的“美國形象” 更是趨之若鶩。印度是世界上年產電影最多的國家,也面臨著失去本土市場的問題,原因就在于美國電影排擠了印度本土的創作。美國大片鋒芒不減。 2010年中國賀歲檔22個億(人民幣)的總票房中,美國好萊塢科幻大片《阿凡達》占了13億多;災難大片《2012》也占了4億多,它們壟斷了70%的票房比例,而中國國產片“集體虧損”,成了進口片的陪襯。
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與制作,每年向別國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個小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成了美國電視節目的轉播站。而美國自己的電視節目中,外國節目僅占1%~2%。目前,美國的影視產品已經占據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偏僻的市場,甚至在非洲貧民區里。
如果從1781年組成聯邦政府算起,美國建國不過200多年,我們一直認為它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底蘊的國度,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個“年輕的”國家的文化產業卻十分發達。從市場規模上看,2007年美國、日本就是世界文化產業強國,僅這兩個國家就占了世界文化產業市場2/3的份額。
縱觀世界文明史,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五千年不間斷文明史的國度,歷史上的文化影響居世界前位,形成了漢字文化圈,但近代文化軟實力居后。印度、埃及、伊朗等國也都有悠久的文明史,但在近代的文化影響也都曾經式微。而美國建國不過二百余年,卻在當下世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態勢中遙遙領先,說明一國的本土文化資源的儲備只是一種潛力,關鍵在于如何應用與有效開發。從某種意義上言,一國的文化資源是可以世界共享的,美國迪斯尼成功改編中國故事《花木蘭》,取得很高的經濟效益與文化影響就是明證。
二、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所謂國力的競爭,本質上是科技力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但實質上是文化的競爭。文化被普遍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大杠桿和社會進步的火車頭。文化力作為區別于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并逐漸與資本結合成為國際間的核心競爭力。由于文化軟實力的重大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紛紛調整文化政策,制訂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在“知識經濟高地”進行戰略競爭的同時,又在“文化經濟高地”展開了新一輪競爭與博弈。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是這一輪文化軟實力競爭的積極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