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史雜志
中國農史雜志基礎信息:
《中國農史》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聯合主辦的農業歷史專業學術性刊物。創刊于1981年,著名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了發刊詞。《中國農史》以反映代表我國農史學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為己任,挖掘、發表了一大批優秀的農史論文,培育、造就了一批年輕學者,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本室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中國農史雜志辦刊宗旨:
《中國農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倡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研究歷史,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辦刊宗旨。既重視宏觀考察,也重視微觀剖析,或提出新問題,或闡發新觀點,或披露新材料,力主求新求實。在重視嚴謹學風的同時,支持相互尊重的學術討論,提倡各抒己見。刊用文章包括農、林、牧、副、漁大農業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農業科技史、農業經濟史、農村社會史、地區農業史、少數民族農業史、農業文化史、世界農業史、中外農業文化交流及農史文獻整理與研究等諸多方面,同時也登載有益于農史研究的農業史學新著評論、農業史壇信息、讀史札記等。
中國農史雜志期刊榮譽:
《中國農史》連續三次均被列為歷史類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每期都有文章被人大資料中心全文轉載;《中國農史》還作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同時,所刊登文章被美國《史學文摘》、《美國歷史與生活》和《中國地理科學文摘》等列為摘錄對象。《中國農史》已加入“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期刊群”等。
中國農史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農業科技史、農業經濟史、農業社會史、農業典撰與文化、生態環境史、中外農業文化交流、農學思想史。
中國農史雜志訂閱方式:
ISSN:1000-4459,CN:32-1061/S,地址:南京市童衛路6號南京農業大學內,郵政編碼:210095。
中國農史雜志社相關期刊- 中國果業信息雜志中國果菜雜志中國花卉盆景雜志中國花卉園藝雜志中國瓜菜雜志中國南方果樹雜志中國果樹雜志中國蔬菜雜志中國森林病蟲雜志中國城市林業雜志中國農史雜志社投稿信息來稿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縝密,材料翔實,行文簡潔流暢。篇幅一般在10000字以內,重大選題不超過15000字。優先采用8000字左右的精粹短稿。
文稿內容應包括:題名,作者及工作單位、所在省份及城市、郵政編碼,中文摘要(200~300字),關鍵詞(3~6個),中圖分類號,英文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及單位,英文摘要(內容與中文摘要一致,用第三人稱撰寫),英文關鍵詞(與中文一致),正文,致謝,參考文獻。論文格式請參考近期《中國農史》雜志。篇首頁下腳請注明論文受何種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應選用公開發表的資料(未公開發表的重要的資料必要時可列于當頁下腳),并按引用的順序在正文中連續編碼。文末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如下:
期刊:[序號]作者.篇名[J].期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頁.
專著:[序號]作者.書名[M].版次(第1版不寫).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起止頁.
論文集:[序號]作者.篇名[A].見(英文用In):編者.論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
學位論文:[序號]作者.篇名[D].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專利文獻:專利申請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出版日期.
(注:作者不超過3人的全部寫出,超過3人的只寫前3名,后加“,等”或“,etal”;英、美、德、俄等國人名書寫時,應姓前名后,名用縮寫;中國人名不用縮寫)。
為適應我國信息化建設需要,擴大學術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中國期刊網”和萬方數據——數據化期刊群等,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給。如作者不同意將文章編入數據庫的,請在來稿時聲明,本刊將做適當處理。
稿件一般在三個月內予以答復。超過三個月未收到處理意見者,作者可自行處理。本刊恕不退稿,敬請作者自留底稿。
中國農史雜志社編輯部征稿綠洲農業開發與樓蘭古國生態環境的變遷南岳衡山寺廟土地經營研究簡論魚鱗圖冊清代江南地區社區賑濟發展簡況清代湘米貿易論略民國年間冀中農戶勞動生產率研究建國四十五年南方耕作制度的演變與發展清《本草綱目拾遺》獸醫方考注注釋求索《司牧安驥集》一得(續)關于“耦犁”幾種解釋之商榷讀者來信積石成山繼往開來——192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的農業文化遺產整理與保護從王褒《僮約》探析漢代中葉四川田莊商品經濟晚唐五代宋初敦煌雇傭契約樣文研究兩宋淮南地區物資轉輸體系初探遼代的寺田及相關問題探究抗戰時期四聯總處農貸研究從繁盛走向衰落:咸同兵燹破壞下的徽州社會傳統鄉規民約的歷史反思及其當代啟示——鄉村精英、國家政權和農民互動的視角元代太湖流域水利治理述論日藏明代孤本《德善齋菊譜》考述“社會性贈送”與“非人格交換”在江南水鄉的濃縮——讀常向群《關系抑或禮尚往來?——江村互惠、社會支持網和社會創造的研究》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13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