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提升因素研究
1研究方法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當代西方經濟學中廣泛應用的一種生產函數。
2實證分析
2.1模型求解
根據瀘縣統計局1980~2009年關于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鄉村從業人員、年末實有農作物播種面積、年內化肥施用量、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建設投資的統計數據,同時為了方便建模和避免異方差的出現,對原始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變換后,得到樣本數據。
2.2模型結果分析
農業勞動力的彈性系數在1980~2009年間約是-0.2233,即瀘縣的勞動力投入對農業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這表明在當前農村勞動力已經處于飽和狀態乃至過剩的狀態下,也就是說在投入產出曲線上,勞動力投入已經處于甚至超過了總產量的最高點,處于總產量的下降區間,勞動力投入的增加很難對生產有促進作用,反而會增加農業經濟增長的負擔。同時在基層農業統計指標中,由于統計操作中的實際困難,對鄉村從業人員人數的統計更多的是對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反映,僅僅是對具有勞動能力的當地戶籍成年農村人口進行的匯總,并不是對實際從事農業生產勞動力的統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模型的結果。在當前我國西部農村勞動力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轉移的背景下,瀘縣作為四川省一個農民工輸出大縣,成年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掙錢養家,家里則僅剩下中老年人在農村務農,勉強維持農業生產,農業勞動力的彈性必然偏小甚至為負值,這種現象在西部農村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彈性系數是-1.2185,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作物播種面積每增加1%,農業總產值減少1.2185%,這并不說明耕地減少越快,農業經濟增長就越快,反而說明越來越多的耕地沒有用于農業生產,許多耕地被用在非農業領域;化肥施用量的彈性系數是0.8777,表明化肥使用量每增加1%,農業總產值增加0.8777%,因此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化肥是農業總產值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業機械總動力的彈性系數是0.8344,表明在一定條件下,農業機械總動力每提高1%,農業總產值增加0.8344%,由于瀘縣地處西南丘陵區,和廣大的西部農業生產一樣,一方面耕地高低起伏,土地細碎化,另一方面農業基礎設施缺乏,難以實現規模化經營,耕地機械化的推廣面臨很大的困難,但從長遠來看,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是顯著的;農業基礎建設投資的彈性系數是0.0562,表明農業基礎建設投資每增加1%,農業總產值增加0.0562%,農業基礎建設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作用不明顯,原因在于農業基礎建設等固定資產投資作用時間具有滯后性,當年的投資只能在隨后幾年發揮作用。
3建議
3.1發展現代農業,吸引農業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傳統的農業生產與其他產業相比,生產周期長,手工勞作比重大,產出率低,農產品價格低,對農民缺乏吸引力,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寧可遠離家鄉到沿海城市去打工,收入也比在家鄉單純從事農業生產要高。通過這幾年的西部大開發,西部農村的發展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要真正留住當地農業生產所需要的青壯年勞動力,就只有在農產品附加值上下功夫。要發展現代農業,建立和完善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組織體系,充分發揮其在農產品流通環節的重要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和農村服務領域,從事農產品加工、運輸、營銷等農業后向性服務。通過深加工來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改變農民長期以來僅靠銷售初級產品來增收的局面,同時也避免了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利益被截留在流通領域,從而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3.2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護耕地資源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核心資源,耕地的保護刻不容緩。耕地的保護包括數量保護和質量保護兩個方面,耕地質量保護體系包括培植、提高耕地的自然肥力和改善附著在耕地上的設施狀況[6]。西部地區耕地后備資源有限,且多是山地、坡地及荒地,開發難度較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非農用地的增加及水土流失所導致耕地的損失,將使耕地有減無增。因此,在耕地面積有限且不斷減少的背景下,不能忽視對土地資源的合理保護和使用,要從依靠資源消耗型生產的增長方式轉向保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應該嚴格控制非農業占用耕地,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及土地復墾的力度,千方百計穩定農作物播種面積。
3.3改善施肥結構,注重土壤肥力的提高
在集約化農業生產高度發達的今天,化肥對土地的替代作用越來越顯著,農產品產量增長越來越依賴化肥的增產效果[7]。近年來,由于施用量相對較小的糧油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而施用量較大的蔬菜瓜果面積大幅度增加,容易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單質氮、磷肥呈直線下降的勢頭,代表現代施肥水平的鉀肥、復合肥及其微量元素肥料的推廣應用呈現發展趨勢,導致化肥總使用量穩中有增。農業生產過程中,適量的化肥使用能夠促進作物生長,縮短農民投入的回收周期。因此,在過去的30年里,農業生產中使用化肥是農業總產值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過分地依賴化肥來發展農業生產,不僅會帶來各種面源污染,更嚴重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而有機肥則具有培肥土壤和養育農作物的雙重功能。要提高地力,關鍵在于用地與改良土壤相結合,施肥是養地改土增產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今后的農業生產中應增加綠肥和有機肥的投入,適當減輕化肥這種短期生產投入,更加關注土壤質量恢復和保障,減少化肥環境問題的形成。
3.4因地制宜,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勞動力的合理轉移,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的催化劑,不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對農業經濟的增長都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農業機械化不容忽視[8]。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條件有巨大差異,同時,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土地制度下,土地地塊較小,規模化經營程度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機械的應用和發展。在此可以借鑒日本農業現代化的經驗,即各地因地制宜地發展小型農業機械,在小地塊上實現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現代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都要加大對農機研發和農民購機的補貼,以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3.5繼續推進農業基礎建設投資,為將來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農業基礎建設投資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后勁力量,雖然在當期或者最近幾期不能立刻發揮作用,但是作為農業固定資產投資是非常有必要的。農業投資資金一方面要落實財政適當向農業傾斜的政策,穩定并適當提高財政支出中支農投入比例,另一方面要拓展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的介入,讓更多的龍頭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壯大。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0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