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主義及創作需求
一、現當代文學中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思潮進入中國后,受特殊歷史時期的影響,經過了當時主流思想意識形態的改裝,并一舉成為了我國文學的主流。老舍認為,現實主義的本質在于“直接地去看社會”,然而他又強調,現實主義作家不僅要具備深刻的觀察力,還要有革命的思想,這便是我國現當代文學中現實主義的真實寫照。我國的現實主義文化,客觀的“真”很大程度上受到思想的“正”的影響和制約,因此許多現實主義作品都積極配合國家政府的政策或是迎合政治方面的需要,“光明”、“溫暖”等成為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落腳點。客觀的認識、反映現實是極為困難的,任何描述都附帶作業的思想和情感,這種主觀色彩會在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選擇上及各個細節上得到全面而充分的體現,例如典型人物通常是一定階級的代表、時代思想的代表、政治傾向的代表,文學作品通過人物的社會關系構建一個有機的世界。
我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現實主義主要在兩個方面存在分歧,一方面即是社會的真實與文學的虛構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便是文學的真實與思想的“正確”之間的矛盾。不少現實主義作品因為缺乏“真實”而受到了多方面的批判,然而文學作品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些許差異是在合理范圍之內的,主要的難點在于如何界定這個差異的程度與范圍是否合理。而在“真”與“正”的矛盾上,文學作品無法擺脫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創作的初衷便是為客觀體現社會現實,其中便包括了社會意識形態,而且作者自身畢竟無法脫離于社會現實,因而主要的問題在于我國現當代文學中反映社會現實的角度十分單一。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多數作品為促進革命戰爭的勝利和國家的富強而配合國家政治,近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西方文化的沖撞,文學作品已經逐漸從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社會現實,然而依然以著眼國家利益的文學創作意識為主流,基于個性自由的作品較少。
由于這兩個方面思想上的分歧和矛盾,現當代文學作品雖然以現實主義自居,卻缺少對現實的深刻思考,許多作者通常是將現實社會以一定模式直接描述出來,將思想權移交給讀者,使作品只能被主流思想所闡述,而不是以作者的思想來闡述。另外,現實主義作家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國古人重視文學作品“載道”的功能,古人的“代天子立言”等思想目前依然根深蒂固,雖然現實主義引進之初學者們并不認可“文以載道”,但反對的是“道”,并不是“載”,因而當現實主義文學以強烈的功利性載“為國為民”之道時,現實主義作家被認為是有責任感的中國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現當代文學中的現實主義作家的責任感是建立在一定政治層面上的,而這與作家之所以為作家的最基本責任有所沖突。以魯迅為例,魯迅的作品多產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這個時期雖然國家孱弱,但思想開放、經濟高速發展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魯迅依然詛咒,因為他參悟了這個世界黑暗、冰冷的本質,決心以作家獨有的斗爭方式展現這個世界的客觀真實。
二、現當代文學中現實主義的創作性需求
雖然作家的責任感與國人的責任感存在一定的沖突,然而文學本身便不可避免地受政治、經濟、思想等多維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雖然現實主義文學以客觀展現社會真實為目的,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在不同的時期、地域得到不同的發展,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提升。因此,現當代文學中現實主義的創造性需求有文學因素,還有政治、社會意識形態等非文學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思想日益自由,現實主義文學應堅持客觀描述社會現實的基本原則,深入挖掘社會現實的本質,以文學武器揭露社會上的黑暗、荒誕等現象,以客觀的現實和自身獨有的思想批判社會中的黑暗,以作家的責任感抨擊道德的淪喪、法律的偏頗、經濟的虛浮、政治的黑暗,從而發揮文學的批判作用。在創作具有批判性的現實主義作品的過程中,作者應以對人類深刻的愛和冷靜的思維進行創作,融入自身的思想與情感。因此,作家應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養的提高,深刻認識到自身的責任,既要能夠發揮文學作品客觀反映社會現實的作用,又要通過針砭時弊激起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努力。
總結:當代社會,精神滑坡、官僚腐敗、信仰危機等成為久治不愈的頑疾,金錢、權力的崇拜也不斷升溫。在這種社會現實下,文學更應強化自身的社會批判功能,發揮價值導引的作用,將現實主義文化在繼承中發揚光大,使現代人能夠通過文學作品正視現實、深刻思考現實,更大的發揮現實主義文學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