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本科教學模式研究
一、教學目的
在探討、研究比較文學教學問題時,筆者認為首先應該考慮的問題就是它的教學目的。我們的高校里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可以說這是從事比較文學教學的指導思想。那么,在本科階段學習比較文學課程的目的是什么呢?對這個問題學界的看法也是見仁見智、不一而足。有人強調必須重視比較文學的學科理論,維護比較文學的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有人則認為應該注重比較文學教學的實踐性和實用性……筆者認為對這個問題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考慮。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對比較文學的學習并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比較文學的課程范圍之內,學習比較文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從事文學欣賞和文學研究的一種宏闊、開放的視野、思路、觀念及其方法,提高學生從事各種文學活動時的認識水平和基本素質。因此,在高校中文專業和其他相關專業的有關課程的教學中,都應該貫穿比較文學的精神。例如,我們不論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還是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特別是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中,因為比較文學課程大都是由外國文學教師承擔的),在涉及到神話這種古老文學形式的教學時,都可以將中外各民族的神話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使學生在了解、把握神話的基本形態的同時,了解中外神話的不同特征,加深對這種人類社會發展早期階段、并且對后來的文學產生較大影響的文學體裁的認識和把握。例如,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常常把那些意志頑強者和勤勞者形象視為英雄來歌頌,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精衛填海》中的精衛、《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等。
而在西方,人們崇拜的就不一定完全是以勤勞為特征的英雄,而常常是智慧和力量而見長的英雄,如希臘神話中的奧德修斯、英雄傳說中赫拉克勒斯和圣經故事中的大力士參孫等,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中西神話和英雄傳說中的差異及其深層原因,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打通學生中外文學的知識儲備,從而使學習能夠深入進去。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通過具體的比較文學課程教學等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較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換句話說,也就是讓學生初步弄清楚什么是比較文學,什么是影響研究,什么是平行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什么問題具有比較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為什么要從事比較文學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如何進行比較文學學習和研究等問題,從而培養和增強學生學習比較文學的興趣和愛好,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對于在我國高校中占較大比重的師范院校的本科比較文學教學來說還擔負著一個重要使命,即培養具有一定的比較文學觀念和意識、扎實的中外文學基本功底等良好素質的中學語文教師,為在更為廣泛的中學語文教學中體現比較文學觀念、在中學生中普及比較文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內容
在有了明確的教學目的之后,本科階段比較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就不難確定了。那么,本科階段的比較文學教學究竟應該向學生講授些什么東西呢?在這個問題上也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和見解。隨著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和教學面的拓展,業內人士逐漸認識到,在作為比較文學基礎教學的本科階段比較文學教學中應該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規范,這一點已經基本成為共識,而且在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的領導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制訂了比較文學教學大綱,編寫了比較文學基礎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學校在性質、師資、地域等方面的差異,在具體教學中又不應該完全拘泥于大綱和規范,而應該根據教學實際適當地體現自己的特色。況且,筆者認為現有的比較文學教學大綱以及根據大綱編寫的《比較文學基礎教程》在教學內容的設置和安排上也還存在著進一步調整、完善的空間。因此,對本科階段比較文學教學內容的相關問題的繼續探討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這樣的認識,筆者認為比較文學教學內容的安排與設置主要應該結合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來考慮:
第一,比較文學教學內容與學校的性質與培養的對象有關。(如綜合院校與師范院校不同,文科學校與理科學校不同)。目前在已開設比較文學課程的學校中,既有文科院校,也有理工科院校(比較典型的如浙江工業大學),在既有綜合院校,又有師范院校,這些不同性質的學校在培養學生的目的和教學的方向上都有著明顯的區別,在開設比較文學課程上也有著不同的意圖和側重,對學生理解和掌握這門課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應該根據不同學校的特點來安排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以筆者所在的師范院校來說,安排比較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就注重考慮與培養中學語文教學師資的目的結合起來。具體來說就是把教學對象作為未來的中學教師來培養他們的比較文學的自覺意識和基本素質,引導他們學習和思考時的比較文學的思路和方法,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例如,在介紹比較文學影響研究時,就可以以近代以來中西方文化和文學的交流和影響的史實為背景,結合傳統或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來解讀作家作品,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例如,多年以來高中語文課文中所選的魯迅的小說《藥》中就包含著不少外來影響的因素。首先,小說采用了第三人稱的限知敘事的角度而不同于中國傳統小說的全知敘事角度,這正是受外來影響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此為范例,向學生講解中西小說在敘事方式上的不同特點。其次,在這部小說的思想和結構等方面也都可以看出俄國文學的影響。而魯迅的《狂人日記》受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影響的事實更是盡人皆知的,小說中體現了作家對知識分子和小人物命運的關注與思考。通過這些作品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到外來影響的因素對魯迅作為一個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在其思想的形成和創作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和文學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方的一些作家,對這方面的情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學生學習和了解比較文學影響研究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18世紀法國的啟蒙作家伏爾泰和德國的杰出詩人歌德的創作在這方面都是比較典型的例子。例如,伏爾泰的《中國孤兒》受元雜劇《趙氏孤兒》的影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事實,而歌德的創作以及他的世界文學觀念的形成和提出,也與他所受中國文學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教學活動中,對這些問題從比較文學影響研究的角度做出分析和講解,對培養學生的比較文學意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也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比較文學教學內容與課程的設置與課時的安排有關(如課程的層次、開設時間的先后等)不同類型的學校開設的比較文學課程在內容的側重、教材的選擇、課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的考慮和要求。但是,作為本科階段的教學內容首先應該是比較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把關于比較文學的最基本的東西介紹給學生。比如,包括比較文學的定義(是什么);比較文學的意義(做什么);比較文學的類型和方法(怎么做);以及比較文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等。以上內容可以視為比較文學教學的基本部分,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對比較文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形成一個大致的印象。然后,再根據不同類型的學校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第三,比較文學教學內容與教師的素質和研究的興趣有關(如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擅長)。不論什么類型、什么性質的學校開設的比較文學課程,首先都要按照基本的教學要求和規范把該門課程最基本的內容介紹給學生(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對基本內容的選擇和把握也是可以有一定區別的)。在此前提下,可以根據學校的性質、教學的對象、教師的特點結合具體案例,進行實踐性的教學。可以根據任課教師的研究特長,把自己對比較文學某個領域或某個問題的獨特研究和獨到見解介紹給學生。比如,可以開展中西各體文學的比較、中西文藝理論的比較、西方文藝思潮對中國文學的影響等內容的教學。這部分內容可以視為提高和應用部分,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比較文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初步的比較文學研究。
三、教學方法
在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基本確定之后,如何將其貫徹、落實,教學方式方法就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至于運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進行教學,當然也要根據不同學校、不同的教學對象、不同的教師來具體考慮。但筆者認為對于本科階段的比較文學教學來說主要的教學方法不外乎以下幾種形式。
第一,課堂教學、奠定基礎。課堂教學應該說是一種最基本、最普通、最常見的教學方式,通過課堂教學把比較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傳授給學生。但是,教師的任務并不是簡單地把比較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傳授給學生,而是在向學生介紹比較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同時,引導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知識來觀照和學習比較文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大量的具體案例(包括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等)的介紹和分析,向學生講解什么是影響研究,什么是平行研究,什么是闡發研究,什么是跨學科研究等,從而使學生通過具體可感的文本的學習以及文學現象的了解,真正掌握比較文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在參與比較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應該立足于中國文化的根基來學習比較文學,以體現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的特色,正如楊周翰先生曾經說過的那樣:研究外國文學的人必須要有一個中國人的靈魂。在當前的比較文學教學、研究領域存在一種偏頗,即對西方文學的注重而對中國傳統文學忽視。不少學生談起西方的理論來能夠侃侃而論,而對中國的文學理論則比較陌生、知之甚少,這不能不說是當前比較文學教學中的一大缺陷或弊病。而朱光潛、錢鐘書、季羨林等前輩學者之所以成為公認的比較文學界的泰斗和大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除了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學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之外,都具有扎實的中國文學的修養和中國文化的根基。第二,課外閱讀、拓展思路。在比較文學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引導學生以比較文學的眼光去重新解讀和闡釋經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方面。比較文學的學習更應該建立在大量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和一定的理論著作的基礎之上。
第三,討論交流、溝通有無。通過這種學習方式,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使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甚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四,科研寫作、學以致用。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通過對比較文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一定水平的比較研究,結合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要求,寫作具有一定水平的、比較文學意識的文章。
第五,學用結合、突出實踐。尤其是對于師范院校的比較文學教學來說,可以適當地讓一些已經畢業的在中學任教的比較優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回學校參與教學,與在校學生開展一些教學交流活動,結合他們自身的學習比較文學的經歷和在中學的語文教學實踐現身說法,設身處地地來指導和推動本科階段的比較文學教學。
以上就是筆者在近些年來從事比較文學教學和研究過程中的一些粗淺的認識、體會和做法,而有些問題還僅僅是一種想法,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嘗試和運用。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實踐,來參與本科階段比較文學教學相關問題的探討,為我國比較文學教學和研究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綿薄的努力。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