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思路
一、云南省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的具體思路
云南省農業結構優化的總體思路可表述為“兩個調整,一個外向型”。“兩個調整”包括了“調優”和調“高”,即優化農業經濟生產結構,建構布局合理、比重協調的農業經濟產業格局;提升科技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讓云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轉化為能夠被商品化的特色農產品;通過提升云南農業經濟的投入產出率增加農民實際收入。“一個外向型”即努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增加云南省農產品在東南亞、南亞的市場份額,同時尋求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地區農業經濟合作,進一步增強云南省農產品在東南亞、南亞市場的競爭力。
(一)云南省糧食作物結構的優化思路
云南省總體上糧食還不能完全自給,每年約5%的糧食需求尚需要從外省調撥,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部分耕地被占用以及最近幾年自然災害頻發,使得云南省的糧食供給日益趨緊,因此應以保證糧食生產能夠基本滿足全省需要為立足點,確保播種面積穩定,確保糧食總量保持適度增長;同時應進一步對云南省的糧食作物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進一步壓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且產品品質較差的糧食種類的種植規模,引導和鼓勵農民增加那些適銷對路的優質糧以及名特優雜糧的種植規模和種植水平。
(二)云南省經濟作物結構的優化思路
突出云南省經濟作物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積極發展有規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經濟作物,努力發展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搶占國內外市場。
1.水果:云南具有很多種水果種植所需的優越的自然氣候以及土壤條件,并且水果種類多、品種全,價格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為云南名特優水果的出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發展外向型的水果種植、生產與加工是未來云南省水果產業發展的重要思路。
2.茶葉:到2020年,在茶葉的生產結構中,應進一步下調綠茶的生產比例,同時上調紅茶、普洱茶的生產比例,使綠茶在茶葉總產量中的比例降低至40%以下,而紅茶、普洱茶的比例達到60%以上,同時加快名優茶葉的發展步伐,推進茶葉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以茶葉文化的推廣為推手提高云南省茶葉的產品文化附加值。
3.食用菌:擴大珍稀食用菌類的種植比例,推動食用菌的深加工,建立起具有全國乃至世界知名度的食用菌品牌。同時可考慮在周邊適宜種植食用菌的國家推廣食用菌的種植和加工技術,開拓海外市場,使云南食用菌的種植、加工、銷售實現產業化、品牌化、國際化。
4.蔬菜:鑒于國內外市場對新鮮蔬菜、速凍蔬菜、脫水蔬菜以及無公害蔬菜的巨大需求,加之云南省在蔬菜種植和加工中具有的顯著的比較優勢,應重點發展無公害蔬菜、特色蔬菜、珍稀野生蔬菜等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蔬菜種類。
5.花卉:“十二五”期間,應進一步做好花卉產業的生產區域布局,擴大花卉種植規模,推進在花卉品種開發方面的技術研發;發揮云南省“植物王國”的稟賦優勢,收集和利用珍貴的野生花卉資源,發展特色花卉,使花卉產業發展成為云南省特色農業經濟的新亮點。
(三)云南省畜牧業結構的優化思路
全面推進云南省畜牧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優化畜牧產品的品種結構,推進云南省畜牧產品的特色化發展之路。發展更具特色與競爭力的特色畜牧業,例如飼養騰沖雪雞、中甸尼西雞、版納茶花雞等“原生態”禽品種;開發龍陵黃山羊、玉嶺黑山羊、文山高峰牛等地方畜牧優良品種,擴大珍稀禽獸的人工飼養繁殖。
(四)云南省林業結構的優化思路
“十二五”期間,云南省應堅持林業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相統一,到2020年爭取森林覆蓋率達到70%。同時搞好林產工業建設,調整人造板的板種結構,積極開發新型、節材的新板種,著重發展復合結構微粒、定向結構刨花板等。
(五)云南省水產業結構優化的思路
云南省水產業的發展重點為積極推進全國高原淡水魚養殖加工基地建設,發展以抗浪魚、金線鲃、大頭鯉、滇池高背鯽等為代表的土著魚的人工繁殖和養殖。爭取到2020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200萬畝,水產品總量達60萬噸,漁業產值達60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000元。
二、云南省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的兩項重點
(一)進一步推進云南省龍頭企業發展
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的問題集中反映為三個方面:一是農村金融資源稀缺嚴重,融資困難仍舊是制約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二是大部分農業企業的農產品加工水平仍舊較低,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能力依舊較弱;三是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滯后,種植與加工矛盾日益突出。有鑒于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加以財政和金融支持。
1.拓寬財政貼息資金的使用面。當前,財政貼息資金主要的用途在于農業基本建設以及固定資產項目貸款,而農業龍頭企業的項目一旦建成投產,更多的資金需求來自于原料收購,因此建議財政資金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流動資金貸款貼息,為云南省龍頭企業提供所需的資金融通服務。
2.出臺政府配套擔保補貼政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聯合金融機構對省級以上農業龍頭貸款的擔保進行補貼,降低其貸款擔保成本;并考慮籌建由多個龍頭企業投資入股的擔保公司,以銀行核定的放大倍數為限,為龍頭企業經營提供一定的融資擔保。
3.完善金融部門相關制度,對農業龍頭企業加以重點扶持。建議省級金融機構按現行的信貸規章制度對農業龍頭企業進行信用評級;貸款定價根據企業信用等級給予一定的優惠貸款利率;允許各地州的金融分支機構根據本地區情況,創新適應農業龍頭企業的金融產品。
4.建立農業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引導金融機構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可考慮通過對銀行發放的農業產業化貸款給予一定比例的風險補償,有效降低銀行支農信貸風險;對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金融部門給予一定額度的稅賦減免;對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貸款提供擔保服務。
(二)進一步推進云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
1.加強基礎建設,建設完善的農業綜合信息門戶網站。以云南農業信息網作做為云南省信息化建設的龍頭,構建功能完善、信息化程度高的農業綜合信息門戶網站。同時加強州(市)級信息平臺以及縣級信息平臺的建設,使農業信息化建設適應全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之需要。
2.全面推進“數字鄉村”等重點工程的實施步伐。確保這些惠農工程得以高質量完成;繼續推進“三電合一工程”以及“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建設,以點帶面推動云南省農業信息化建設取得新的發展成就。
3.按照“整體規劃,統一標準,分步實施,共建共享”的原則,加強信息資源整合。通過推進設備、技術以及信息資源在各級農業部門的整合力度,實現設備、技術、資源、人才和信息共享。
4.充分利用云南省已搭建的農業網絡平臺,打造上下聯動、協同合作、資源共享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站體系,并使之成為推進云南省農業信息化的重要載體和窗口。
三、云南省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的其他措施建議
(一)重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在“公司+農戶”模式具體的實踐中暴露出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聯性不強,難以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等問題。因此,推進云南農業經營的產業化步伐,構建和完善多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而將農戶和農業龍頭企業變為利益共同體是云南省未來農業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是必然選擇。
(二)建立有效的農業經濟宏觀調控體系
云南省的各州縣政府應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的組織協調,解決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時常發生的項目選擇盲目性問題以及生產規模化程度底、經營管理不規范的問題;進一步深化對鄉、縣級政府的改革,規范農業市場行為,形成有效的農民利益保護機制;針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針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全程服務并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
(三)建立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保障機制
云南省各州市應因地制宜,鼓勵和引導省、市兩級的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風險保障基金等措施防御市場供求變化和自然災害給企業或者農戶帶來的損失。
(四)努力開拓云南農副名優特產品的國際市場
將云南省的優質農業資源開發與全方位拓展農業品國外市場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發展外向型農業使農業種植與生產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并讓具有潛力、富有優勢、經濟效益好的農業經營項目從多種化的經營模式中走出來,升級發展成為重點農業發展項目。同時可通過與外省知名企業以及國外廠商共同經營的方式,有計劃、有重點地建設一批農工貿一體化的農業龍頭企業。還可將這類企業的經營規模擴展到東南亞、南亞地區,推動農產品對外貿易的規模化和效益化。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