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學教育創新研究
1中學語文教材選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據不完全統計,以現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語文教材為例,其中所收納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從廣義的文學概念來看,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篇目或許稱為“現代文”更適合)共計130余篇。從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兩個取向來看,中學語文教材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選汰體現出以下幾個問題。從作品文體類別的角度來看,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擇的作品多為散文類和詩歌類。其中,散文類作品共占總數的80%以上,小說和詩歌類作品各約占總數的10%,戲劇類作品不足1%。其中所選的現代小說除了魯迅《社戲》、《故鄉》以及沈從文《邊城》等經典作品之外,寥寥無幾。這種文體比重傾斜的狀況或與教材的容量和小說及戲劇文體的長度有關。從作品所涉及的題材分布來看,在這些篇目中,多數為生活類、人情類、家庭倫理類、思想品德類以及科普知識類的題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類的題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漸減少。
諸如朱自清《背影》、張曉風《敬畏生命》、周立明《動物游戲之謎》、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錢鐘書《談中國詩》等篇目都體現出這一題材和主題取向。另外,經過本文粗略的考察,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隨著年級的晉升,現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減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則稍有上升。在現代文中,所選作品更傾向于經典作品。以高中語文第三、四、五冊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像魯迅《拿來主義》、曹禺《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體現出某種潛在的意識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學語文教材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選擇和分布體現出一種新的文學教育思路。通過對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現代文的文體類別、題材分布及數量的變化的考察,從定量分析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中學語文教育一些潛在的導向、思想和意識驅動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對中學語文教材進行初步的定性分析。這些質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學教育導向的改變。當今中學語文教育逐漸轉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為主導的方向,正逐漸淡化以往中學語文鮮明而濃厚的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色彩。知識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為中學語文的主要內容。這一點從現代文學篇目的選擇可以看出來。盡管其中還是選擇了為數不少的關于中國現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內容的作品,如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等作品,但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來表現政治和意識形態內容的,而是更多地用來體現特殊文體的基本特征。
(2)中學語文教材在選擇篇目的時候更注重其內容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文學性。(3)對現代文的選擇更趨多元化,已不僅僅限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而是根據中學教育的階段性特點進行選擇。從以上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兩個方面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現今中學語文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隨著社會環境、教育環境和知識的進展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從現當代文學這一范圍來看,可以看到本學科學術研究對中學文學教育的投射和影響,盡管這種影響是緩慢的,而且是不明顯的。
2現代文學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現狀和問題
應該說,中學語文教材出現的這些新變化,從根本上說,是受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思想與方法更新的啟發。自80年代中后期以來,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出現了一些新的進展。其中,最主要的就體現在新時期以來改革開放、人文啟蒙思想的影響。現代文學研究也就逐漸走上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識形態化的道路。所謂現代文學的現代性體現在人文啟蒙、審美現代性上。這一點和80年代改革開放的社會文化語境相關。在中學語文教育界,也逐漸受到學術研究的深刻影響,語文教材的修訂也體現出這一點。尤其是對現當代文學作品的選擇,更體現出80年代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研究的深遠影響。以往那些具有鮮明政治教化和思想教育的文本開始淡出中學語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能夠體現和包容人文素養、審美、知識和情趣的作品。但在這一趨勢中,我們對現代文學作品的分析與闡釋遵循的仍是傳統社會歷史批評的反映論。
其基本教學思路是:首先是介紹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然后是作家生平介紹,再是作品的意義分析。這就形成了“時代———作家思想———作品意義”的思維邏輯和闡釋模式。這種模式能有效地解釋作品和世界的關系(作品———作家———世界———讀者),但又會遮蔽作品內在的復雜性和豐富性。這一點在傳統的中學文學教育中占據著長期而重要的地位。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形成相對穩定范式的條件下,中學文學教育也受到潛在的影響。應該說,這種影響關系更深層地源于80年代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歷史語境。中學文學教育實踐在這一宏大背景和深遠的歷史環境下,也因此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教學模式。那么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新進展又如何對中學文學教育進一步產生影響呢?中學文學教育實踐又如何將新的信息反饋于文學研究呢?這是本文要繼續追問的問題。
3現代文學研究的新進展與中學文學教育的可能性
如何實現當代文學研究與中學文學教育的溝通與銜接,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既是這一學科發展的基礎,也是學術研究對文學教育和國民教育的義務。從具體的層面上來說,新的文學研究理論、思路與方法,如何更新中學文學教育,是值得探索的課題。首先是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新觀念、新思想和新方法體現在中學文學教育當中。諸如一些新的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應用到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當中。這是對教師理論素養的提高要求。其次,可以探索將一些具體的篇目的研究新成果體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當中。諸如,我們對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家的研究新進展,比如魯迅研究的一些新成果,體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當中,或許會獲得一個和以往不同的魯迅形象。
這是為了適應新的社會文化環境的需要,也是為了適應中學生的理解和心理特征。再次,通過中學文學教育的實踐經驗,反饋回現當代文學研究當中,將研究實踐和文學研究結合起來,以探索更好的中學文學教育以及國民文學教育的新思路和新的可能性。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將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直接具體化,也就是對中學語文教材上所選篇目進行重新梳理、理解和評價,落實在教參當中,也體現在課堂教學當中,以探索學術研究和中學文學教育的最佳結合點。當然,在這一方面,要處理好學術研究理論的具體化和形象化,要注意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理解和接受的特點來進行。這其實也是對學術研究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效應的要求。處理好這一關系,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和中學文學教育之間是可以有效地溝通和銜接的,并有可能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2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