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政治新課改分析
一、“變”與“不變”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是一門現實性很強的高校政治理論課,因此,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使其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是這門課的內在要求,也是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執行新的課程方案以后,不僅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增加許多內容,而且在教學方法、授課方式以及授課對象上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首先,最明顯的變化是,這門課程的授課形式發生了變化,即由原來高校文科生的必修課,變成面向全校學生的公共選修課。從必修課變為選修課,不僅僅是名稱上的簡單變化,這種變化對于教授這門課的教師以及高校學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對于教師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授課對象的變化,學生對這門課的思想認識也會發生變化。在原來的理論課程體制下,授課的對象是處在同一年級的大學生,一般是大四年級的學生,而且都是文科類的學生。在新的政治理論課程體制下,由于采取選修課的形式,授課對象傾向于多元化,有大學各年級的學生,其中既有文科類的學生,也有理工科的學生。
再次,教學方法的變化。課程改革以后,教師的教學方法更應該靈活多變,更適合新形勢的需要,使這門課程更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更貼近大學生的生活。具體來說,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各種教學資源,更多地聯系國際熱點問題和國內外時事,甚至開展有關國際熱點問題的討論課,開設關于形勢、政策方面的專題講座等。在新的課程方案中,盡管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這門課程出現了諸多變化,但也有許多“不變”的因素。
第一,這門課程融理論教育、知識教育和價值觀教育于一體,不僅要使大學生懂得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分析有關當代世界政治、經濟的基本觀點,而且要使他們掌握當代國際關系、世界經濟與政治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國際格局的大趨勢,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貫要求和主張[1]。因此,這門課程還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中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學生政治思想水平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就是說,以愛國主義為主的思想教育,是這門課程的“不變”因素。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仍是高校的一門政治理論課,其教學目的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國際問題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尤其是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為指導,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總體形勢,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了解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中國外交的指導方針、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和內容,認清中國新時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革命信念,樹立為國家和民族的振興、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而努力奮斗的信心。
第二,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角色沒變。由于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對世界政治、經濟等問題的認識尚不全面。尤其是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更增加了學生認識上的困難。因此,在新的課程體制下,更需要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優化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
第三,作為這門課程的國際大背景,戰后國際格局的發展趨勢沒有發生變化。特別是近幾年來,國際形勢越來越朝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演變,其中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尤為突出。在高校開設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的時代背景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需要正確了解世界政治和經濟的變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一直沒有變化;同時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基本趨勢仍在發展之中,而且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特別是由美國引發的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更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G20峰會的召開極其迅速走向機制化,反映出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的提高,這是幾十年來發展中國家不斷斗爭的產物,更是近幾年來發展中國家經濟學迅猛發展的結果。中國、印度等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投票權大幅度提高,正是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提高的具體表現,同時也說明多極化的趨勢正在發展之中。
二、在“變”與“不變”中探索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新模式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形勢,掌握當今世界經濟與政治發展的基本脈絡。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中,需要大學生認清國際政治發展的基本方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大趨勢下,要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雙刃劍”特征。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政治、經濟等方面交往的同時,還需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某些國家實施“和平演變”的陰謀。由于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這門課程的諸多“變”與“不變”因素,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首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工夫。由于這門課程是政治理論課,在原來必修課的情況下,學生對這門課程有一定的學習動力(抑或是一種壓力)。在變為選修課以后,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動力會大大降低。因此,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適當播放一些相關的視頻資料,以提高學生的興趣。通過不斷地向學生傳授關于當代世界經濟、政治方面的知識,使他們掌握當今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和規律,并通過知識教育逐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樹立為祖國而努力學習的雄心壯志。
其次,對大學生進行以愛國主義為主的思想教育和知識教育,仍是本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之一。但是,由于大量理工科學生選修這門課程,這些學生的人文知識相對狹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注意深入淺出,有時甚至還需要對某些事件或知識進行補償性講授。但這種補償性講述又不能太多,畢竟授課對象中仍有一部分文科專業的學生。同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幫助學生從總體上掌握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基本形勢及其發展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會越來越多地融入國際社會。隨著全球化從貿易、金融逐步擴展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聯系加強了,跨社會系統的頻繁互動不單成為可能,而且成為必需”[3]。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相互交融,不可避免地使學生受到各種思想的沖擊,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全球主義、民族虛無主義、人權高于主權論等不良思潮。這些不良思潮的傳播不僅會造成大學生的思想混亂,而且會削弱黨和政府在大學生心目中的權威。正因如此,作為一門現實性和思想性非常強的課程,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不僅對大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而且這門課本身也擔負著這一偉大歷史重任。通過這門課,不僅要使大學生認識到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而且要把愛國主義的嶄新內容與全球化的發展聯系起來,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全球意識,引導他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要以寬廣的視野和胸懷,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第三,要注意課堂教學與課下交流相互配合。單靠課堂上短短的幾十分鐘,不可能使學生完全領會世界政治與經濟問題的本質。同時,由于這門課程的現實性很強,與當前的國際形勢有著密切的聯系,僅僅依靠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大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當前紛繁復雜的世界風云。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把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現實社會中,要實現認識過程的一次質的飛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充分運用網絡、E-mail、博客、微博、學校的教學平臺等渠道,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尤其是他們對當前國際熱點問題的看法。教師通過解答疑難問題,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擴大視野,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而且有利于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的理論、觀點和方法,正確分析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形勢及其發展趨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