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水產進展方式研討
本文作者:海言
中國老教授協會海洋分會倡議的“都市現代水產發展方式及前景研討會”于2012年4月在上海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召開。會議由東海水產研究所和中國老教授協會海洋分會主辦,上海水產行業協會和中國老科技工作者協會農業分會、東海水產研究所科技服務中心協辦。出席會議的有遼寧、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廣東、上海等省市教授專家共52名。上海市水產辦唐中文副主任到會致辭,海洋分會朱明遠常務副會長和上海水產行業協會范守霖秘書長等11位漁業專家作了主題報告,就“都市現代水產發展方式及前景”開展了學術研討,并交流了各地都市現代水產發展經驗。會議由東海水產研究所黨委書記、海洋分會副會長樊強國和朱明遠常務副會長分別主持。
唐中文副主任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老教授協會是老教授、老專家活動的良好平臺,他還介紹了上海水產業的發展情況。他表示,上海市水產辦為加快轉變上海水產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突顯上海都市水產業的特點和亮點,著力提升上海現代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將力請各地的老專家老教授出謀獻策。朱明遠常務副會長報告了我國與歐盟的合作項目———“中國海岸帶復合系統中海水養殖可持續性研究”的概況。國務院于2006年2月14日批準發布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到2020年,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和捕撈產量將減少1/3左右。為滿足人們對水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主要依靠海水養殖的可持續發展。該項目利用黃海的桑溝灣和東海的黃墩港的養殖魚類、貝類、蝦蟹類和大型藻類開展研究,通過研究確定兩個研究海灣營養鹽、有機物和溶解氧的總收支情況。根據研究結果和篩選模型的模擬,探討我國養殖生產總體布局。其創建的大多數模型與實驗結果相吻合,項目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海水產行業協會范守霖秘書長就上海市場水產交易和可追溯體系的建設作了介紹。來自全國各地的教授專家分別介紹了本省、市或地區都市漁業的發展狀況和未來展望,如上海水產養殖標準化建設的設想與實踐、山東省海蜇和刺參的最新養殖技術、浙江省休閑漁業的發展狀況和未來展望、我國貝類凈化戰略的探討、長江口水生生態修復及漁業概況以及上海市水產發展現狀和前景調研的構想等。
各省市的探索和實踐也為上海市都市現代水產發展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會議認為上海市有條件成為都市現代水產發展方式創新模式的基地。針對上海市都市現代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等問題,研討會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快上海市水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上海市水產品可追溯體系的建設已有良好的開端,可利用上海市科學技術先進、現代信息化程度較高、水產品交易市場大而且相對集中等有利條件,加快水產品可追溯體系的建設,為在我國逐漸推廣此項工作提供經驗,使我國水產品的安全控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第二,加快規劃建設崇明島的休閑漁業,使其成為我國河口休閑漁業的示范區。長江口是全國最大的河口,崇明島既可養殖淡水水產品種類,又可養殖海水和半咸水水產品品種,它位于大江之中又瀕臨東海,是全方位發展河口休閑漁業的最佳基地。崇明島南邊已有江底隧道與市區相通,北部有大橋與江蘇省聯接,節假日崇明島休閑旅游已形成小氣候。建議上海市政府組建專題組,規劃崇明島休閑漁業,目標是把崇明島建成我國河口休閑漁業示范區,并使之與崇明島作為生態島的定位相匹配。
第三,建設高質量水產品流通銷售中心,加快轉變大城市水產品經銷模式。上海市是世界知名大都市和國際航運中心,位于全國海岸的中間處,江、海、陸、空的交通十分方便,對水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上海匯集了國內外各方面的高端人才。應充分發揮上海市各方面的優勢,包括海洋專業人才的優勢,為上海市轉變水產發展方式服務。目前,上海市年水產品交易量已超過100萬噸,其中,年進口水產品已達10萬噸,上海市外供應量約占八成。國內外知名水產企業已紛紛在上海設立專賣點,2010年起,水產專賣點已入駐滬上各高端購物中心,高質量水產品流通和銷售業已在上海市悄然興起。建議上海重視水產業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第四,進一步提高河口生態修復水準,力促長江河口漁業的可持續利用。長江河口是中華鱘、刀鱭、鳳鱭、河鰻、前頜間銀魚、松江鱸魚和中華絨毛蟹等珍貴魚種降、溯河的咽喉地帶,但因污染和過度捕撈,致使這些水產資源日趨衰退,有的已瀕臨枯竭。在國家指導下,經過上海與有關省市多年的治理,有的種類已出現好轉勢頭,如牡蠣和中華絨毛蟹的數量已顯著增加,建議上海等有關省市應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大資金和科學技術力量的投入,力爭使刀鱭、鳳鱭、前頜間銀魚等魚類資源也能趨于恢復增長,力促長江河口生態系統早日步入良性循環。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