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環境的狀況與進展途徑
本文作者:閆國賓 單位:泊頭市齊橋鎮人民政府
1引言
農業生態環境在廣義上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農業生存和發展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和生物資源等各種要素的總稱,是農業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原始農業時期、古代農業時期、近代農業時期以及現代農業時期。農業環境生態的總體演變趨勢是不斷的惡化,尤其是在近幾十年來,由于我國人口劇增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導致我國國民需求和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農業的生態環境質量惡化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因此,筆者認為,全面分析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當前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改善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對策是非常有必要。
2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
(1)農業水資源問題。水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資源。農業水資源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國農業水資源主要面臨的現實問題是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衡、人均占有量較少、利用率低、用水浪費及水污染嚴重。我國水資源十分短缺,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大約有3億農民的飲用水不符合衛生標準,平均每年農業土地受旱面積大約有200萬hm2。且我國水資源地區和時間上分布極不均勻,在東南沿海地區年降水量在1600mm以上,而西北荒漠地區年降水量低于200mm,南方的易旱山丘地區以及北方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耕地面積大約占全國的62%,而江河徑流量卻只占18%。水量年內和年際分布不均勻,旱澇災害頻發。由于農業技術缺陷和環保意識的淡薄,我國人資源利用率較低、水污染和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2)農業土地資源問題。耕地作為農業生產和發展的基礎,是一種農業生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我國耕地資源主要面臨的現實問題是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總體質量偏低和土地退化嚴重。由于交通運輸業和工業等的快速發展,我國耕地的總面積在不斷減少,根據有關統計資料,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從1949的0.26hm2降低到2007年的0.092hm2,2007年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及世界平均人均耕地面積的1/2。而且我國耕地質量整體偏低,我國因土壤肥力的低下或生態環境的惡劣而不能進行農業生產的土地約占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耕地肥力水平總體偏低,51%的耕地缺磷,60%的耕地缺鉀。我國耕地退化現象也很嚴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地鹽堿化形勢嚴峻。
(3)農業生物資源問題。農業的生物資源對于農業的發展十分重要,要想保證農業生產質量,就要控制好農業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降低會減少農業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縮小食物鏈,致使農作物對環境敏感度變強,抗逆能力變弱,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降低。由于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我國農業的生物多樣性不斷減少,主要體現在:①農田物種減少,結構功能簡化;②土地集約化利用和過度開發,耕地生態系統變得單調;③大規模機械耕作和農藥的廣泛使用致使某些物種消失。
(4)農業氣候資源問題。當前,我國農業氣候資源主要面臨的現實問題是:①自然災害頻發。據統計,我國每年農業受災面積超過5000萬hm2,約占總耕種面積的30%,成災面積約有3000萬hm2,約占總耕種面積20%;②酸雨污染情況嚴重。2006年,我國酸雨的發生率超過5%的地區約占全國面積32.6%,而酸雨的發生率超過25%的地區約占全國面積15.4%;③氣候因素不協調,比如東北地區水分、光照和土地條件都較好,而霜凍和冷害頻繁、熱量不足,西南地區水熱資源很豐富,而光照條件較差,西北地區光熱資源很豐富,而水資源匱乏。
3農業生態環境的發展對策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認識。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粗放型發展觀念,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建設,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因此,要想搞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必須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教育活動,切實提高干部和群眾的認識。宣傳教育的途徑有:①印發學習資料,或以多媒體通過網絡、電視等進行宣傳;②召開培訓會議,開辦培訓班;③聘請專家開展各種專題講座。
(2)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以及《農業法》等法律雖然已經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做出了部分規定,但是這些規定較分散、缺乏針對性且不夠系統和具體,很難以得到有效的實施。所以,當前,我國急需根據我國國情制定出一套系統完善的農業生態環境專項保護法律和一系列標準,同時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建立一支作風過硬、高素質的環境執法隊伍,以提高環境執法的水平,強化環境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比嚴、違法必究。
(3)發展區域特色農業經濟,大力推行生態農業建設。由于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中土地、水、氣候和生物等資源區域差異性較大,所以,各地區必須要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各自有利的條件,以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為指導,調整產業結構,形成優勢產業,建立多種形式、各具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
(4)控制農業用水。我國農業用水資源短缺現象十分嚴重,同時我國農業用水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節水潛力巨大,所以,必須控制好農業用水,積極推廣農業用水技術。目前,較常用的農業節水技術有集水農業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藝節水技術和生物節水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相互結合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在農業實際生產中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以達到控制好農業用水的目的。
(5)加大投入、加強科研。目前,我國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投入仍不足,為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效遏制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各級政府要積極籌集資金,加大投入,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科學研究的投入納入到各級的財政預算當中,設立專項基金,統籌安排。此外,要重視農業生態環境的科研,不斷完善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技術體系,加強培養生態環境建設人才,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環境污染、土壤退化、農業生物多樣性降低以及自然災害等農業主要環境問題。
4結語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由自然資源以及社會經濟等因素共同組成的開放、復雜的系統,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農業可持續發展,而由于思想意識和技術等多種原因,導致農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引發了各種農業生態環境的災害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要加大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力度,科學管理,扭轉當前農業生態環境不良的現狀,以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