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發展論文:低碳建筑進展難點與路徑探究
本文作者:李娜、孟艾紅、熊婧慧 單位:浙江東發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學
低碳建筑的發展現狀
(一)新建過程中高能耗、高排放現象突出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低碳建筑起步較晚,能源浪費嚴重,主要表現在:建設過程能耗高,大量建筑存在因結構不合理、材料使用失當而引發的高耗能、高排放問題。有關數據表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建筑鋼材消耗高出10%至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而鋼材和水泥都居我國耗煤產業的三大行業之中。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依賴度極高。在現有的能源結構下,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過度依賴煤炭,現有的重化工業的發展也過度依賴煤炭。在國內主要耗煤產業中,火電、鋼鐵和水泥是三大行業,2008年這三大行業耗煤合計占比達到79%。其中,火電、鋼鐵和水泥分別占煤炭消費量的50%、17%和12%,見圖1。煤炭作為高排碳能源,決定了建筑的建設過程具有高能耗、高排碳的特征。
(二)存量建筑高能耗、高排放現象突出
1.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在我國430多億平方米的建筑中,有95%都屬于高能耗建筑,單位建筑能耗是同緯度西歐和北美國家的2~3倍。而且,我國每年新增建筑也僅有15%~20%執行了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除此之外,我國建筑內的衛生潔具耗水量也高出發達國家的30%以上,污水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25%。對于建筑材料,我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水泥混凝土,這種材料不易保溫、防熱,屬高碳建筑材料。另外,當下流行的不通風的房型、導熱系數極大的落地窗、外飄窗等都不利于溫室氣體的減量排放。
2.能源供應。目前,我國建筑的能源供應仍是以傳統能源為主,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目前我國采用風能的建筑微乎其微,對于太陽能的利用,也只是裝上太陽能熱水器而已,尚沒有利用太陽能做飯或是照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能源利用技術水平偏低,難以研制出能充分、合理利用新能源的建筑材料。此外,由于我國的人口眾多造成的高層建筑模式,也給新能源的充分利用帶來一定難度。
(三)小結
近年來,雖然政府、房地產商和公眾等社會各界都開始了實行低碳建筑的行動,低碳建筑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低碳建筑的發展也遠不成熟,其中新建過程的高能耗、高排放及存量建筑的高能耗、高排放仍然是我國建筑界高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時,由于國家政策滯后及機制不健全、低碳建材的缺乏、低碳建筑的概念尚未完全普及等,也嚴重阻礙了低碳建筑的發展,我國的低碳建筑與大規模推廣和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
低碳建筑推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一)機制問題
首先,尚沒有制定一個低碳建筑的標準,對于到底碳排量多少才是低碳建筑,目前沒有具體的數值,也沒有評價標準。其次,缺乏有效的鼓勵政策和監管機制。對于開發商而言,低碳建筑由于成本造價相對較高、利潤空間有限,加之市場競爭激烈、公眾認知度低,因而在沒有政府政策扶持下不敢貿然建造低碳建筑。其次,對于消費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附加成本往往會轉化為用戶的負擔,當相關稅收優惠不足以抵消購房成本的增加額時,低碳建筑就只能成為高檔住宅的嘗試,而難以廣泛贏得市場。
(二)技術問題
低碳建筑技術主要包括生產低碳材料、設計低碳建筑結構、建造低碳建筑以及監管低碳建筑的技術。我國整體科技水平較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首先,對于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力度遠遠不夠,造成我國的經濟發展仍然依靠傳統的高碳資源。比如,低碳建筑材料可以起到防水、保溫的作用,更有甚者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然而,我國只能生產具有防水、保溫作用的材料,而沒有生產兼有充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材料的技術。其次,建筑設計單位沒有創新主動性,沒能設計出具有節能且充分利用綠色能源的建筑結構,對于已設計好的低碳建筑,也由于技術等制約,建造施工的可行性較差。
(三)資金問題
1.新建低碳建筑。低碳技術的研究創新,無論是從國外引進低碳技術還是我國政府、企業或者相關研究機構進行自主研發,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目前,國內低碳技術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的研發成本。同時,在推行低碳建筑過程中,采用新型的低碳材料、運用新型低碳技術及采取環保節能措施等同樣會使建造成本增加,而低碳建筑是否經濟合理,能否提高居住的舒適度等諸多問題最終到企業或民間資金不愿投入到低碳建筑領域,從而制約了低碳技術在我國的推廣和低碳建筑的發展。
2.現存建筑的改造。目前,我國對民用建筑節能在補貼、金融、稅收等方面的激勵措施非常有限,民用建筑節能改造工作推進起來難度較大。同時,我國還未成功搭建起與低碳建筑項目相關的融資平臺,包括從政府層面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政府對部分低碳建筑項目融資提供信用擔保等。這使得現有存量建筑低碳節能改造資金的來源不穩定,只能依賴地方財政。而在我國財政中央集權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存量建筑改造資金壓力很大。
(四)民眾的認知度問題
民眾是低碳建筑的主要銷售對象。由于消費者對于低碳建筑的了解甚少和民眾認知度的不足,導致民眾對于低碳建筑抱有一種懷疑和觀望的態度,部分有購房需求的民眾對此并不買賬,認為只是開發商的噱頭,部分民眾搖擺不定,想看看別人入住后的情況再確定是否購買。因此,加快推廣低碳建筑、提高民眾認知度迫在眉睫。
發展低碳建筑的建議
目前,我國低碳建筑仍處于初級階段。根據我國的經濟、社會條件,要實現低碳建筑節能減排目標,需要從多方面加以努力。
(一)政府方面
應進一步完善低碳建筑節能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達到相應的低碳建筑標準才允許建設。同時,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政府對設計、建設、使用低碳建筑的給予鼓勵和適當的經濟補貼,對繼續使用高碳建筑的給予一定的處罰。這種處罰可以通過提高能源價格的方式,也可以通過行政罰款來施行。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與機制,充分發揮三套機制和三套政策的作用,即政府、企業、社會公眾三大主體間通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形成政府—行政體制、企業—市場機制、社會公眾—社會機制,通過政府行政機制自上而下的努力、市場機制發揮營利性組織橫向的努力和社會機制促進非政府組織的努力,促進低碳建筑的推廣應用。
(二)開發商方面
1.在建筑設計理念上樹立低碳意識。在設計圖紙和設計方案、屋頂、外立面、樓內的照明、供暖甚至樓外的綠地上都盡量考慮到低碳,必須達到我國工程建筑環保標準,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低碳建筑。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大樓之間建立風力發電設備,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全部通過地源熱泵實現,并充分利用太陽能,通過科學設置綠化率以防止熱島效應。同時,需注重廣泛利用新型節能材料建造低碳建筑,特別是使用一些性能較好的隔熱材料以及氣密性好、隔熱好的門窗,對建筑節能會起到相當好的作用。
2.在施工中遵循“就近低碳,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合理利用建筑通風,采用高效建筑設備”等原則。就近選擇材料,可減少材料的運輸距離,從而減少運輸過程消耗燃料而形成的碳排量。建筑在使用過程中應盡量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設計中水回用系統,達到間接減排的目的。
3.在經營理念上形成低碳思維。隨著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建筑將成為中國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開發商要想在低碳浪潮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須用低碳思維重新考慮企業的生存和競爭力問題,包括怎么應對未來更加嚴厲的環保和碳排放的政策法規要求,怎么應對未來產業內部低碳的標準,怎樣應對未來消費者對低碳住宅和服務的購買傾向。一旦開發商形成了低碳思維,那么其他各利益相關者將都會考慮低碳,則低碳建筑的時代就會馬上到來。
(三)民眾方面
應大力宣傳低碳建筑對節能環保重要作用的知識,提高個人及企業對低碳建筑“節能”的認識,使消費者充分認識使用低碳建筑能減少使用成本開支,如能直接減少水費、電費、物業管理費等支出,讓消費者充分了解使用低碳建筑可從長遠獲取更大收益。若消費者對低碳建筑的需求增大,則企業便會積極主動地發展低碳建筑。
結語
隨著人們對資源能源、環境、氣候等問題的日趨重視,低碳建筑必將成為未來建筑業的發展主流。目前,由于我國受機制、技術及人們認知度的制約,低碳建筑仍處于起步階段,距離大規模推廣和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要實現低碳建筑的盡快發展,需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并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建筑市場,提高公眾的認知度。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8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