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物流合作狀況與路徑思考
隨著山東與韓國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雙方物流企業也積極行動,互相展開合作,并有力地推動了雙方物流逐步邁向新臺階。從1995年韓進海運首次在山東青島設立了物流分公司起,先后有多家大型物流企業投資山東或與山東企業合資、合作。2000年,大韓通運在山東設立辦事處。2002年山東交運物流公司與韓國LG旗下樂金(中國)物流有限公司開展合作。2005年6月,青島交運集團與世界500強之一的韓國韓進集團合資設立物流企業在韓國首爾韓進集團總部舉行簽字儀式。2008年3月,山東省郵政速遞公司和韓國泛亞物流株式會社在煙臺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速遞貨物配送服務領域進行合作。2011年11月,山東省交通運輸龍頭企業山東交運集團與世界五百強企業韓國現代集團強強聯手,強勢進軍以集裝箱進出口為主的陸海綜合物流業務。此項目的落戶將帶動山東青島港口物流水平的提升,加速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建設步伐。2012年,山東海運公司與韓國SK集團海運開始合作,未來就共同關注的特種船運輸、船隊建設、合資合作等內容保持密切溝通與協調。在韓國的物流大企業紛紛進入山東的同時,山東許多有實力和業務需求的生產、流通、物流業的大企業如海爾集團、青島裕龍物流、青島遠洋大亞物流公司等積極走出去與韓國物流企業合作,融入企業產供銷供應鏈全過程,開展雙邊業務,初步形成了雙方各類物流企業雙向互動的市場競爭格局。
山東與韓國的物流行業協會及相關的學術團體、中介機構等是連接政府與物流企業的橋梁。而雙方每一次政府與企業有關物流活動的展開,都與相關物流協會的參與支持分不開。這些行業組織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在與溝通政府、反映行業訴求、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領行業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06年3月,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東北亞經濟論壇主辦的中韓國際物流系統研討會在威海市舉行。中韓兩國政界、商界、學術界的近百名代表匯聚一堂,共同就中韓國際物流系統的開發建設及中韓鐵路輪渡項目進行研討。2011年11月,由山東省工商聯、山東省經信委、山東財經大學(籌)和韓國中央大學聯合舉辦的“首屆中韓物流高層研討會”在濟南舉行,來自中國和韓國的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分別就中國物流政策發展史、山東省物流發展現狀、韓國物流發展模式及中韓兩國經濟發展的產學研究等進行了探討,雙方已經達成共識,研討會將每年一屆、輪流在中國和韓國舉辦。物流研討會的召開為山東與韓國物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渠道,搭建了廣闊的技術交流平臺,推動了物流的科技化進程,有助于提高物流效率與物流服務質量,實現高科技物流產品的附加價值。
山東與韓國物流合作存在的問題
政府、企業及協會的多方聯動作用為雙方的物流協作搭建了溝通的橋梁與平臺,促進了雙方物流的發展。但物流的協作還需要克服一些現實困難與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物流標準不統一
標準化是物流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日本與韓國在30多年前便實現了物流標準的統一。中國的物流業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葉,各行業、各部門缺乏協調機制,均從本行業本部門特點出發制定自己的標準,不僅缺乏部門間的統一,更與國際脫軌。以托盤為例,作為現代物流中最普遍使用的裝卸搬運器具,其標準是否統一直接影響著所有物流供應鏈。而中國目前還沒有托盤國家標準,托盤規格混亂。由于托盤標準部未能統一,裝載的貨物不能被整齊劃一擺放,更不能與運輸車輛、倉庫、集裝箱等相配套,使得無法實現機械化作業,增加了無效勞動。檢驗檢疫標準、計量標準、技術標準等在國際流通中也缺乏統一的標準,非標準化造成無效作業增多,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上升,使物流企業效益受損,因此給山東與韓國間貨物流通速度和流通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運用信息技術是發展物流業的關鍵,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落后已經成為制約山東與韓國物流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目前,山東物流業水平從總體上來說信息化應用普及程度低,傳統的管理方式仍占主導地位,不少物流企業還處在電話聯系、手工操作、人工裝卸的低級階段,許多現代信息技術,如條碼技術、射頻技術、EDI技術(通過電子方式,采用標準化的格式,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結構化數據的傳輸和交換)、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技術等都未得到充分應用,沒有形成完整的物流供應鏈,導致物流效率低、成本高。企業間、行業間以及區域間統一的物流信息基礎標準缺乏,各種運輸方式之間不能有效銜接,物流信息尚未達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業間以及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信息溝通不通暢,造成庫存大、運力浪費。
(三)高素質物流人才匱乏
國外物流企業的發展實踐表明,物流從業人員是否具有較高的物流知識和操作經驗,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目前山東物流行業人才匱乏,員工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是零起點,邊做邊學,接受過正規物流教育的人才很少,高水平物流人才就更少,因此造成物流人才供不應求。缺乏高素質物流人才,導致山東與韓國物流業管理與服務水平比較低。
(四)貿易摩擦導致物流發展不穩定
近年來山東與韓國貿易的發展迅速。由于雙方經濟的互補性強,且韓國商品的競爭性較強,山東對韓國的貿易一直逆差,長期的貿易的不平衡最終影響雙方貿易合作的健康發展,必然影響雙方物流發展。另外,韓國利用“特別保護條款”對進出口商品尤其是農副產品加征彈性調節關稅等關稅壁壘,還采用不同程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檢驗檢疫措施、反傾銷等手段對進口產品設置了各種非關稅壁壘,以及媒體對農產品安全事件的炒作等等,阻礙中國商品進入韓國市場,造成雙方貿易摩擦,對山東有關產品和企業造成巨大壓力,直接影響雙方貿易的正常發展,這勢必會影響到物流領域的合作。
進一步擴大山東與韓國物流合作的建議
(一)構建山東與韓國物流網絡
構建山東與韓國物流網絡,可以使雙方物流合作健康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政府、行業協會、企業等眾多的共同參與。一是山東與韓國雙方政府要積極支持和引導構建物流網絡。雙方政府對物流合作的推動與支持是建立物流網絡的組織保障。雙方政府要制定物流合作發展的總體規劃、細化區域內物流合作的政策與規定、提供物流一體化資金支持等,為雙方物流網絡的構建提供有利的宏觀環境支撐,并推動雙方的物流產業合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二是充分發揮物流中介組織的作用。物流中介組織是雙方政府之間、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其可以把企業的訴求反映給政府并把政府的政策傳達給企業。通過雙方的物流中介組織參與溝通協調物流網絡的整體規劃、物流行業標準制定等,可以更好地推動物流網絡發展。三是大力發揮山東與韓國雙方物流大企業的帶頭作用。雙方相關的物流基礎設施、運輸工具及物流結點等是物流網絡高效運作的基本前提和條件,對物流效率與速度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山東與韓國雙方物流大企業作用的發揮對進一步推動山東與韓國物流網絡健康發展非常必要。
(二)協調政府間合作
為了使山東與韓國物流業進一步無縫協調合作,雙方政府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雙方要運用先進的物流觀念,以共同發展物流合作為目標,建立雙方政府間的物流合作機制,這是穩步持續推進物流合作發展的重要保障,從領導人共識到主管部門應進一步積極協調執行;為了推進物流合作中重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開發和重要資源整合等,建議雙方政府積極構建投融資平臺,增強金融與財政支撐力度;資源的自由流通對推動雙方物流業發展十分重要,建議通過積極共建完善物流園區、發展第三方物流等,實施貿易便利化并促進物流投資便利,促進雙方物流業的合作發展。
(三)加強物流標準化合作
物流標準化是國際物流合作至關重要的基礎和關鍵,山東與韓國物流標準不一致,因此在山東與韓國物流合作時,雙方要進一步加強物流標準化技術的合作。要大力推進雙方物流合作模式逐步與國際物流標準接軌,加快雙方物流行業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拓展雙方國際物流合作方面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例如山東與韓國托盤規格、標準不統一,不能與國際接軌,增加了企業的出口成本。因此,山東與韓國要爭取盡早建立雙方物流標準體系,建議采取APP系統。APP系統是中韓等亞洲各國之間通過租賃T-11型標準托盤的方式構筑托盤共用體系并實現共同物流系統,對用托盤裝載的貨物用標準化的托盤進行裝載運輸。同時,要加快對物流機械進行標準化作業,對于雙方共同使用的物流機械,爭取國家層面的免除關稅之類的持續協議。
(四)加強物流信息網絡建設
信息是物流的靈魂,是物流網絡運行的重要技術支撐。信息流與貨物流相輔相成,只有先建立起本地區物流信息網,才能夠清楚雙方物流發展方向及特征。因而山東與韓國物流合作的最重要條件是要進行物流信息的相互溝通。山東與韓國雙方應整合各種有效信息資源,抓緊構建國際物流信息平臺。實現雙方物流的真正暢通,需要加強區域內的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完善各物流中心之間的物流信息高速公路,并實現區域內工商企業、海關、銀行、船務公司、代理商、運輸公司間的無縫對接和交流。要通過實施信息技術帶動,建立健全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網上支付系統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統,將兩地的信息平臺進行聯網整合和數據交換,促進山東與韓國運輸、倉儲、商品交易等物流信息資源的傳輸和共享,發揮信息化的規模效應、網絡效應,幫助運輸物流企業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雙方密切合作,以期盡快與國際物流接軌。
(五)大力培養高素質物流人才
人才是各國發展現代物流的重要因素。雙方可以在人才交流上展開更緊密的合作,培訓適應物流型人才,以加快雙方的物流發展。一是高等院校之間要積極進行學術交流與教育合作。山東與韓國的大學可進行聯合辦學,在高校里開設國際物流管理專業,培養出真正適應山東與韓國物流合作的人才。教育方式是韓國的大學和山東的大學一起選拔學生,先在山東和韓國分別實施兩年的交叉教育,然后互相到對方學校學習。以中國為例,大學1-2年級在中國實施韓國語和貿易、物流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大學3-4年級在韓國學習貿易、物流的專門課程。兩國大學教育實施的目的是培養山東與韓國雙方適用的物流人才。二是加強學校與物流企業界的合作。從大學培養和在職培訓兩個方面,建立大學、物流企業與物流研究機構的廣泛聯系,使物流專業學生有機會到物流企業實踐,物流企業也可以委托大學或科研機構的師資力量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三是積極探索物流職業資格認證工作。通過以上努力,山東與韓國雙方可以進一步培養適合雙方物流企業合作的人才。(本文作者:李曉鵬 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9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