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雜志
國際博物館雜志基礎信息:
《國際博物館》創刊于2008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譯林出版社主管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是一個交流有關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的科學和技術信息的主要論壇。這是一個獨特的空間,在這里讀者和撰稿者可以通過遍布全世界的遺產分享文化的差異。如今以新的編輯思路討論國家和國際層面上的文化政策、倫理和實踐的問題。本刊鼓勵在跨學科(包括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及藝術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博物館學和經濟學等)語境下交流專業知識,交流保護文化遺產的最佳實踐,以及如何在不斷深刻變化的文化環境下作出政治決策。本刊突出博物館作為遺產和文化知識反思與生產場所的地位,并提供發生在國際團體中的爭論的信息。各種文化的經驗和知識圍繞相關主題得到展示,從而發展實踐了多樣性并鞏固了國際團結。本刊是就博物館和文化遺產進行國際對話的基本陣地。
國際博物館雜志欄目設置:
主要欄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
國際博物館雜志收錄情況: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ASPT來源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網來源期刊、中國科技期刊精品數據庫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中國工業期刊學會理論編輯部薦稿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龍源期刊網來源期刊
維普資訊—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
國際博物館雜志訂閱方式:
ISSN:1674-2753,CN:32-1788/K,郵發代號:28-378,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號鳳凰廣場A樓15/16層,郵編:210009。
國際博物館雜志社相關期刊- 國際經濟法學刊雜志國際論壇雜志國際展望雜志國際觀察雜志國際問題研究雜志國際政治研究雜志國際資料信息雜志現代國際關系雜志國際人才交流雜志國際公關雜志國際博物館雜志社投稿信息1.文字簡練文稿包括圖、表、摘要及參考文獻在內,以不超過7000字為宜。論文應主題突出,論點明確,層次清楚,論據充分,語句通順,數據準確可靠。附摘要(150一300字為宜),主題詞4一8個和參考文獻。
2.文稿抄寫清楚請用鋼筆書寫,可用復印件或打印件。字跡要清晰、端正,標點符號占1格,外文字母用印刷體書寫(注明語種、大小寫和正抖體),數學符號、角碼、公式等應用正規、清楚,簡體字應以國務院1986年重新公布的《簡化字總表》為準。打印稿請連同軟盤一起交送(或郵寄)編輯部,并注明聯系人的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可通過E一mail投稿。
3.圖表清晰圖件和表格應精選。線圖要求線條均勻,墨色黑;照片要求層次、反差分明。表格一律采用三線表,表項應俱全(包括表序,表題,欄頭,欄目和計量單位)。
4.文責自負作者署名的人數及順序由作者自定。文稿中所用資料、數據、公式等請作者核實。政治、技術保密審查由作者負責辦理。
5.計量單位規范度量衡單位請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必要時注明換算單位。
6.著錄格式規范參考文獻只列近十年公開發表的文獻,并按文中出現先后為序編排。
著錄格式:期刊:作者.文題.刊名(外文刊名可縮寫),年份.卷號(期號):頁碼.圖書:作者.書名.版次(初版不寫).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份。
7.作者簡介作者姓名,性別,畢業(進修)時間及學校,當前職稱,現在所從事的工作與研究方向。本刊僅介紹每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8.注釋凡屬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省部級或局級以上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的論文請在稿中注明課題名稱和編號。
9.請勿一稿多投來稿一經采用,即按有關規定付酬,并贈當期期刊2冊,凡不選用稿件一般不退稿。如2個月內收不到錄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如果作者不同意編輯部刪改文稿,請書面聲明。
10.為了適應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需要,擴大所發論文的影響,編輯部將向有關文摘刊物、檢索系統、數據庫及網上信息服務系統提供已刊發論文的中文摘要或全文作為二次文獻,凡不同意者,請事先聲明,未聲明者,均按自動接受上述約定處理。本刊所付稿費包含上述二次文獻稿費,不再另付。稿件有關事宜,編輯部均與第一作者聯系。稿酬、贈閱的期刊亦寄送第一作者,由其分發。
國際博物館雜志社編輯部征稿相互關系中的古代性、現代性和永恒性ISPAN在記憶修復中的作用藍印花布與南通民俗文化追思與創傷——英國和奴隸貿易透過哲學反思的鏡子看藝術海地遺產和培育文化多樣性的需求物與記憶:論博物館的器物研究文化遺產對社會貢獻的變遷藝術在個人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海地國立先賢祠博物館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提升后世博時代的博物館:城市文化新地標共同的景色:分享關于遺產景觀的故事中國與科萊特·不倫瑞克的見證藝術太子港:作為城市規劃基本參數的歷史記憶絲綢文化記憶的再現——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展覽與實踐朝向有益的世界遺產:布萊納文工業景觀的社區參與羌族村落選址與布局特征談修復歷史建筑姜餅屋及其社會意義從“無形”到“有形”——杭州手工藝活態展示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工業遺產的改造進程:效益與不足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2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