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敘事學的界定與確立
隨著結構主義敘事學的迅速發展,小說結構以及敘事技巧研究的重要性很快就在20世紀60年代的小說批評理論研究中顯現出來。之后,敘事學理論廣泛地應用于小說研究、文學理論以及文學批評研究而不是詩歌研究。盡管不少學者已從不同視角將其引入詩歌研究,但其研究仍然局限于小說研究。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由于受到詩歌研究應該注重形式研究而不是主題研究這一理念的影響,認為詩歌應該從新批評的視角進行解讀。換言之,敘事學和詩歌研究沒有理論上的結合,詩歌研究主要還是本體研究,因為學者們不是關注詩歌的內容、背景以及詩人和讀者之間的共謀,而是關注詩歌的連貫性、節奏感、隱喻等特征。不過,詩歌研究已開始從新批評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開始接納包括敘事學在內的理論視角。遺憾的是,沒有確立和發展詩歌敘事學。
詩歌敘事學的界定
普林斯和熱奈特敘事學定義以及其與結構主義的聯系,暗示學者將綜合考慮敘事學與詩歌敘事學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為詩歌敘事學的最終確立奠定一個科學而又合理的基礎。可惜,目前無人界定詩歌敘事學,也無人系統地提出詩歌敘述行為以及其與敘述者意義聯系密切的敘事理論。學者們僅從敘事學的視角下歸納和總結了敘事詩歌的一些具體的敘事特征,尚未將之理論化。雖然他們在敘事詩的敘事形式、敘事結構、敘事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見解和主張,但是這尚未揭示出敘事詩內部制約詩歌敘事的普遍規律,也未能界定詩歌敘事學。為此,筆者將從兩個方面對詩歌敘事學進行界定。首先,它是一種科學而又系統的敘事詩歌研究理論,關注敘事詩歌文本的性質、形式以及其內在規律、詩人、文本、讀者,和敘事詩歌內在及外在機制相關的敘事性,但這還依賴于詩歌和敘事有機結合;其次,它的重心在詩歌敘事話語分析,詩歌敘事行為及其本身所隱含的敘事意義和效果,以及其支撐的“敘事在場”的基礎和詩歌所講述的故事[1]。
詩歌敘事學的確立
首先,通過拓展敘事詩歌元素及其相互關系和敘事規律以及在同一理論和概念框架下探究一個敘事詩歌文本和另一敘事詩歌文本之間在結構方面的區別以構建詩歌敘事語法;其次,研究中心也轉到詩歌結構特點及其讀者闡釋之間的相互影響,轉到深入探究與某些意識形態模式有關的主體研究。筆者把詩歌敘事分為四類以關注詩歌敘事學的跨學科研究及詩歌的內、外部研究。
第一,著力構建敘事詩中所講述的故事的敘事語法,著力探究事件的功能、敘事的結構規律以及詩歌和詩人的敘事性,也著力尋找故事發展的邏輯等問題。當然,要繼續開展詩歌敘事學方面的研究或者探索詩歌以及詩人的敘事性等問題,就得擯棄普洛普等人提出的將敘事學的研究局限于小說敘事的研究傳統觀念。為此,詩歌敘事學研究得從理論上關注敘事詩,而對于其它敘事媒介則極少論及,因為詩歌敘事學需要花很大篇幅來表述詩歌敘事行為、歌人以及詩歌文化背景之間微妙的聯系,而不是其它“無法講述故事”[2]。
第二,展開研究詩歌敘事話語,因為敘事話語既存在于小說文本,又存在于詩歌文本。凱南說過,“除了作者的風格、語言以及各自的媒介以及符號系統之外,不同的體裁也可以講述相同的故事”[3]。因此,詩歌的敘事話語應該包括詩人的寫作風格,詩人創作詩歌所采用的語言以及詩人為了推動故事發展而從其它學科中引入的各類媒介,因為它的形成在于詩歌敘述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它是詩歌產生意義的途徑。然而,研究的重心是敘事詩中敘述者的聚焦敘述。不論敘述者的聚焦是在敘述語言本身還是在其敘述者所依賴的媒介,學者們探討詩歌文本的時候都可能忽略詩歌語言本身。除了詩中的敘事視角和引言之外,他們很少關注措辭、句型、拼寫和語音、銜接和過渡以及敘述故事與敘事話語之間的差異。這一缺失會使詩歌敘事學很難將敘事學和詩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而這就是探索詩歌的敘事行為、詩歌敘事的不確定性以及詩歌中受到詩歌意義復義和內容復義的影響之后的敘事確定性是否可能存在等問題以及深入研究詩歌的敘事話語的有效途徑。其實,這個研究還得把詩歌敘述者在詩歌事件敘述中所起到的敘述作用、組織作用以及評價作用也需考慮在內。它既可以把敘事詩中所敘述的故事轉化為既定詩歌中的敘述話語,也可以把自己凸現為詩人意識形態以及其創作意圖的化身。由此說來,如果敘述者是同敘述者,其敘述過程以及人物刻畫過程可能被視為詩人與讀者的文本交流過程;反之,如果是異敘述者,則需要進一步分析和探討其敘事話語屬于本真敘述還是戲仿敘述,因為后者強調通過“敘述者的在場”來顛覆詩人的創作意圖[4],從而削弱詩歌敘事的可靠性。這就是巴特所說的,“操縱文本意義和控制文本的書信之神”[5]。
第三,研究詩歌故事結構和話語技巧技術化的重要性,要同等對待這兩個方面。前者是詩歌所述故事的表層和深層研究,它體現的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和重要理念。不過,由于詩歌敘事高度依賴詩歌藝術性,詩歌故事結構尚未引起詩歌理論家的高度關注。后者則在敘事論文和專著方面表現突出,探討詩歌敘事技巧的共性,呼吁詩歌研究從闡釋詩人以及詩歌本身轉到闡釋讀者,從敘事的共時敘述換入歷時敘述,以探明詩歌的社會歷史背景如何影響和推動敘事結構的發展,從關注敘事的形式結構轉入關注敘事結構與意識形態之間的聯系。此外,后者研究還注重闡釋敘事詩歌的重要性,注重采用經典敘事學的模式和理念來探索詩歌敘事技巧中敘事規律的穩定性,倡導詩歌讀者、社會歷史背景以及跨學科研究,旨在通過借用其它學科的學術理論成果和研究視角來克服詩歌敘事學研究的困難,挖掘出敘事詩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審美體驗以及審美效果以進一步發展和豐富詩歌美學和詩歌敘事學的研究領地。
第四,研究關于經典敘事學和后經典敘事學在敘事詩中的主要功能的相互關系。長期的詩歌研究和詩歌批評實踐讓部分詩歌理論家隱約感覺到后者可能會取代前者而獨立存在。其實不然,二者應該會共同存在,相互補充。當然,二者從詩歌敘事學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上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差別。前者針對于構建詩歌的敘事語法、敘事修辭以及敘事詩學,而后者則轉向具體詩歌文本的分析、解讀和闡釋。在后者看來,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要審視詩歌產生的背景才能真正解讀詩歌語言。其實,前者解讀敘事詩歌的敘事語法以及敘事詩學時,未考慮詩歌的背景,而后者則力圖弄清楚詩歌的背景。
然而,雖然學者們對語言學和敘事學意義上的語法之間的區別與差異有著清楚的理解,但是對如何合理地構建詩歌敘事語法和解讀詩歌文本的各種背景并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構建詩歌敘事語法以及敘事詩學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就沒將詩歌的各種背景考慮在內。這就使得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具體詩歌文本的分析,既不區分敘事詩歌的敘事語法和詩學和社會歷史背景,也不將三者有機統一起來。結果,前者顯得保守,后者顯得過時。其實,“一種價值的不準確性與另一種價值的準確性共存”[6]。詩歌敘事學里,注意到的不確定性以及注意不到的確定性也一樣。
敘事學以及詩歌研究在中國多年的發展,已為詩歌敘事學及其系統科學地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過,任何一種想要闡明詩歌方方面面的理論反而只會準確地闡明另外一種理論的方方面面,因為任何一種絕對化的理論反而導致其相對化。詩歌敘事學的確立也不例外,跟其它理論一樣,它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也需要在實踐中豐富和完善。只要學者們不斷地為詩歌敘事學開疆辟土,不斷凸現詩歌敘事學在詩歌研究中的理論導向作用,詩歌敘事學就會取得更大發展。因為,傳統的西方敘事學理論對敘事學在小說中的應用關注得越多,學者們對其在詩歌中應用越是好奇。這必然會使詩歌敘事學成為推動詩歌研究和敘事研究走向敘事理論新領域的必然趨勢,用它去揭示和闡明詩歌內在本質的敘事規律及其深層問題。(本文作者:羅軍 單位: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外語系)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