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農機化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促進
一、農機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1解決水資源短缺矛盾
水資源匱乏是我國現在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在我國,干旱與半干旱地區占據全國面積的一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豐富的光熱能源擁有巨大的生產潛力,卻沒被開發出來。據數據顯示,我國人均水量為世界水量的1/4左右,為美國人均水量的1/5,加拿大國家的1/50。水資源的貧乏,制約了糧食的生產,也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因此,對中西部地區的資源進行開發刻不容緩。
2緩解農業生產與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現階段,農業生產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日益惡化,在進行農業生產與相關的上游產業發展的同時,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影響。一方面對當地人群的生活質量以及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另一反面也對農業與農村進行可持續發展時產生負面影響。有效緩解這一影響的主要方式有:采用機械化的化肥深施技術與高效率的施藥技術。這兩種技術有以下幾點優點:第一,減小化肥以及化學藥劑的使用量,降低了能源浪費,從源頭減少這些農工業產品對環境的污染;第二,常規的技術施藥施肥,利用率只有30%,而這兩種技術能夠提升吸收利用率;第三,降低農業產品的生產成本;第四,達到阻止化肥藥劑流失、飄散的目的,對環境保護有積極意義。
3有效解決人地之間的矛盾
現階段我國還存在著人與地之間的矛盾,人口的不斷增長,耕地的急劇下降,使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水平的1/4左右。全國1/3的省份或自治區甚至連世界水平的1/4都沒達到。按這樣的銳減速度,到2050年,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將降至更低,人與耕地之間的矛盾會更加惡化。因此,必須對土地“開源節流”。“開源”即廣泛運用農業機械化的新技術與新裝備,提升耕地質量,提高土地利用率,來獲得更高的利潤?!肮澚鳌笔侵笍母瓷蠝p小人地矛盾,嚴格控制人口增長速度,保護耕地,減少因破壞耕地而造成耕地流失或下降的現象。如今“節流”工作已漸漸做到平穩,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例如城市數量增多、規模變大和工業發展迅速等因素,同時也實行了退耕還林、還草、還水等策略),很難再提升效果,現在需要將重心放在采用現代化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化方面,對中低產耕地的質量進行優化,建設高產耕地。實施有巨大潛力的耕地“開源”政策破不容緩。
二、研究農機化與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關系的意義
1從整體上看,它有利于對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科學的指導。具體的說,農機化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立及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三方面體系的完善有著積極的意義。
2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科技革命發展的步伐,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有積極意義。農業機械化若想良性發展,就必須以農機化技術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依據,同時要將其運用在實踐之中。
3能夠加快現代可持續農業發展觀念的轉變步伐。改變減少甚至放棄機械操作的農業生產自然化錯誤觀念,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科學技術充分發揮,推動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4利于加大農業的投入,保證農業機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所需要的物質。其關鍵點在于加大投入力度,并促進工程裝備在技術方面的進步,將機械化、規?;约凹s化引入大田種植業。
本文作者:羅樹禮、顏成英 單位:山東費縣農業機械管理局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