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及對策
一、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分析
(一)農業科技落后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力量薄弱。據統計,中國每萬名農業人口僅有6名科技人員,而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每萬名農業人口則有40多名科技人員,由于農村目前科技人員缺乏,科技推廣難以開展。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中國每年取得60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但轉化率只有30%~40%,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到70%~80%。三是轉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這就意味著已轉化的成果中,又有2/3沒有應用于生產實踐。這些都嚴重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主要體現為:一是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渙散,相當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比較薄弱,難以承擔起統一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綜合配套服務;二是社會化服務效率低下,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職工隊伍素質和業務能力偏低;三是社會化服務內容單一,多數集中在統一供種、統一植保、統一收割、統一防疫等幾個項目上,產前、產中服務多,產后服務少,無法滿足農民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多樣性要求。
二、大力扶持農業經濟的具體建議
(一)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農業科技、農村金融、農業保險)之一,是WTO農業協議允許各國支持農業的“綠箱”政策。農業保險,對農民來說是轉嫁風險、分攤損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徑,對國家而言是保護和發展農業的重要舉措,應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在中國推行已達20年,但發展緩慢,為此建議采取如下具體措施:一是健全農險法規,完善法制環境;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比如,對經營農業保險項目的商業保險公司免除其營業稅和所得稅等一切稅賦;三是對農戶的保費實施一定比例的補貼,比如補貼保費的30%或者根據農業發展需要給予更高比例的補貼,以減輕農戶負擔,提高農戶投保的有效需求。
(二)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及應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推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創新,加大對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工作的支持力度,盡快研制出更多優質高產的糧食品種;其次,要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節水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生物工程與電子信息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注重對種糧農民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再者,要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通過搞好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試驗、繁育、示范、推廣與服務等工作,帶動廣大農民大面積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農科教結合,帶動廣大農民走科技興農的路子。
(三)健全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
農產品能否及時銷售出去,是發展農業經濟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把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流通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組織農產品經營單位與農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的原則簽訂購銷合同,并依法規范農業訂單,從而有效調節供求。另外,要大力培育農產品期貨市場,盡快推出大宗農產品期貨品種,改善農產品信息服務條件,保證信息渠道暢通,引導農民合理利用期貨信息,服務農民增收。
作者:朱彩霞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3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