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經濟論文
一、阻礙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難點
1.農村產業結構比重失衡。大部分農村還主要以傳統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第二、三產業規模和數量相對較較低,農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高。
2.農產品深加工能力不強。深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促進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作用得不到應有發揮。
3.農民收入來源過于單一。農村收入來源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比例低,城鄉二元結構制約農民增收。
4.農業規模產業發展較慢。農業規模企業發展慢、規模小、特色不突出,產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程度偏低,帶動能力有限,抵御風險能力弱。
5.農村人才留不住引不進。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壯年農民往往選擇外出創業或打工,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又不愿意到農村就業,致使農村人才匱乏。
6.農民自主創業能力偏低。受運營資金、實用技能、信息獲取、文化素養、管理經驗、營銷能力、市場開拓等因素影響,農民的自主創業能力較弱。
7.農業服務體系不夠優化。農業結構調整帶來了服務需求的市場化、多樣化和動態化,傳統服務體系顯現出方式落后、領域狹窄、實效差等問題。
8.農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財力支持是剛性需要,雖然投入絕對值不斷增加,但遠遠滿足不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等的需求。
二、以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1.政府必須切實發揮好主導作用。政府要充分發揮好政策扶持引導作用,完善機制體制建設,創新土地流轉模式,鼓勵和保護農民自愿參加農村專業合作社。倡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各級政府要增強節約能源、保護生態和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發展方式轉變的責任意識,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分步推進。
2.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堅持市場導向,走農業產業化經營道路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大力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降級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加快經營方式轉變,鼓勵經營體制創新,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手段。發揮農業龍頭企業作用,組織剩余勞動力就地流轉,增加農民家庭收入。
3.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在滿足糧食基本供應的前提下,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步伐。鼓勵發展區位優勢明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生產和精深加工,重點生產無公害食品和綠色食品。鼓勵企業園區建設,形成具有本地資源優勢的產業集群。鼓勵發展新型高端服務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現代流通業、特色文化等產業。
4.加快完善涉農的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扶持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創辦多領域、多形式的農業服務組織,豐富完善涉農服務體系。重點健全完善農技推廣、動植物病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測等公共服務機構,保障生產過程安全和產品安全。加強科技創新的服務支持力度,重點攻克基本生產、產品深加工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向農村轉化。
5.加快實施新農村人才發展戰略。加強對農民進行生產技能、經營理念、創業能力的培訓,提高創業的信心和本領。政府制定扶持農民自主創業的配套政策,搭建農民自主創業平臺,吸引外出農民返鄉創業,鼓勵農村經紀人和種養能手提供技術、營銷的支持,鼓勵涉農部門和農技專家提供資金、政策和技術指導,提高農民自主創業的成功率。
6.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小城鎮建設。小城鎮建設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實現城鄉產業結構的一體化,提高城鄉產業關聯度;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的一體化,建設城鄉統一的服務設施基礎網絡;實現城鄉市場的一體化,形成開放的流通網絡和統一的市場機制;實現城鄉科技的一體化,城市科技扶持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作者:劉銳穎 單位:中共黑龍江訥河市委黨校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