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型政府行政生態學論文
一、從行政生態學角度推測知識型政府要素的來源
(一)政治系統中的政府職能以追求公共利益為目標
政府職能即是國家行政職能,是指導國家行政機關處理公共事務的行為準則。政府的職能設定以是否符合社會公眾的整體利益為標準,政府的宗旨是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高質量公共服務。為履行這一社會職能,政府需要不斷改革,通過改變管理方式、組織結構等內部因素健全政府組織形式,通過創新自身管理體制而建立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務政府,以便在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始終如一的保障公共利益。由此,知識型政府應運而生。
(二)經濟因素上組織競爭力以知識運用為關鍵
在科技為主導生產力的時代,公共組織為自身生存與發展需要在經濟上不斷增強科技競爭力,這種科技競爭力主要源自先進的科技知識。通過先進科技知識的不斷匯集使得公共組織自身的管理方式傾向于知識管理,通過知識資源的不斷聚集而完善知識管理系統。根據周民良的觀點,知識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是要通過知識管理來提升政府組織的效能及競爭力。政府效能的提高程度主要取決于知識管理水平的高低,知識管理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依賴于知識管理系統的完善程度。歸根結底,知識的運用成為增強政府組織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因此,政府組織運用知識增強競爭力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構成知識型政府要素的產生。
二、從行政生態學角度分析知識型政府要素的主要構成
(一)以社會環境對公共行政影響角度
1.知識經濟是重要基礎
當前各國政府的生存發展時期,知識經濟已經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生產方式充斥在國際環境中。它主要指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以科學技術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為基礎的高度發達的經濟產物。在知識型政府的各組成要素中,知識經濟是作為重要的經濟基礎,直接決定著知識型政府的主要結構。在知識經濟的帶動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更多地依賴于對知識資源的利用,這也將導致政府與社會對有效知識資源的追求達到一個無以復加的程度。因此,知識經濟是知識型政府要素中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
2.電子網絡是主要構成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文庭孝博士認為,知識型政府在目前其實是一個概念合集,與其相關的概念很多,其中就包含電子政府。在如今電子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政府的運行機制更多的依賴于電子網絡的高效便捷,在今后將形成的知識型政府中將尤其重視電子網絡系統的建立健全。電子網絡是知識型政府接收與傳播信息的重要橋梁,是支持知識型政府良好運作的必要環境,是知識型政府集中掌控重要知識的保障。由此可見,電子網絡構建了知識型政府要素的主要發展環境。
(二)以公共行政對社會環境的作用角度
1.以知識創新為主要方向
20世紀90年代英國BP石油公司創立了T型管理模式,它主要指組織中知識的自由分享與組織各層級部門業績之間的交集。由于T型管理模式中知識的自由分享導致組織中各層級部門能獲得足夠的知識資源,促進組織成員知識創新思想的產生,從而提升組織業績。由此可知,T型管理模式能夠刺激知識創新能力的產生。知識型政府本身就是一種組織制度的創新,以知識創新是知識型政府的指導核心,若借用T管理模式來激勵知識創新能力將有助于知識型政府建立更加人性的知識創新機制。作為知識管理的關鍵因素,知識創新必將成為知識型政府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前提。
2.以技術創新為主要支撐
知識型政府的構建需要相應的支撐環境為基礎,在穩定的支撐環境內由技術支撐系統及非技術支撐系統共同構成知識型政府的運行主體。技術支撐系統主要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知識管理系統,而技術創新是指突破創新信息技術來實現更加全面高效的知識管理。技術創新是技術支撐系統的生機與活力,是政府組織創造力的源泉,是知識型政府的構成要素的中流砥柱。
三、從行政生態學角度歸納知識型政府要素構建治理模式的途徑
(一)在統一社會制度下,以政府推介為主要方式
各國社會制度不大相同,政府為便于管理實行統一社會制度,知識型政府的重要特征是其健全的知識管理體制,治理模式理應配合其知識管理體制來執行,政府通過知識資源的收集、分發及調配來實現社會公眾的知識交流及溝通,借此獲得較大的知識效能。政府作為整個社會知識的吸納、管理和分配中樞,以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通道,履行政府的多重職能。知識型政府職能有三點:第一,作為監管者,從政府組織內部及外部獲取足夠的知識來源。第二,作為發言者,政府要運用知識資源發布公共政策及相關信息。第三,作為指導者,政府施行有效的知識資源分配來引導高校治理模式的建設。
(二)在異質化社會制度下,建立不同制度評價體系
異質化的社會制度即是在同一政府治理下存在兩種或多種不同的社會制度。針對此情況,通過建立不同評價體系來治理才能適應這種特殊的社會環境。知識型政府建立不同的評價體系關鍵在于評價的標準及主體的差異,通過知識資源的不斷搜集分析對不同社會制度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分析歸納不同社會制度的共性與個性,以各種社會制度的共性建立評價標準的對比表,便于查看各種社會制度在各方面指標的差異,為治理模式的調整提供依據。評價主體的客觀性很大程度上影響評價結果,不同評價主體對評價標準的看法各不相同。具體可以分為:第一,政府自身評價,指政府以公共監督管理者及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度來評價不同社會制度治理模式,知識型政府對于自身的評價關注于知識效能最大化的標準,這也是履行知識型政府自我監督的一種表現形式。第二,社會輿論評價,指社會公眾及媒體從社會公共利益角度出發,以社會道德規范為衡量標準,對不同社會制度治理模式進行評價。在知識型政府的治理下,社會公眾及媒體的公共利益及道德衡量標準將更多的依賴于政府對知識資源的合理分配。
四、從行政生態學角度預測知識型政府要素及其治理模式的社會意義
(一)開辟知識管理鏈的構建
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r•singh于1998年從組織內部的知識和核心競爭力出發提出了知識鏈的概念。它是指組織在一個鏈條網絡中不斷收集、分析、整合知識資源,最終實現知識創新以增加資源價值的一種網絡架構。在知識型政府中,對于知識資源的管理正是建立在知識鏈的基礎上,政府治理對知識的依賴迫使其開辟一種全新的知識管理鏈模式,尋找信息來源汲取知識資源,將知識輸入政府組織內部,再將其轉化成有效資源傳播給社會公眾,使社會公眾企業團體最大效率的發揮知識效用。如此反復,構建知識資源吸取及分發的循環系統使政府與社會公眾處于持續互助的過程。知識型政府借用知識管理鏈網絡構成政府與社會大眾的公共信息傳送渠道,完善了知識管理體系,為實現知識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二)完善電子政務建設
電子政務是指運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打造一種自由暢通的公共溝通渠道,消除政府組織內部和外部各部門各階層間信息傳遞的界限,構建政府與社會公眾間更加便捷的交流網絡。知識型政府的構建及其治理促進了電子政務建設的不斷完善,知識執政的建設必須依賴完善的電子政務系統,利用高效便捷的電子網絡來吸取和發送知識,利用政府內部無隔閡的網絡實現高效的知識行政,利用政府與社會公眾間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實現知識信任。為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打造優質知識型政府及其治理模式,需要更加完善的電子政務系統以支持知識資源的有效分配。這就使得電子政務不但是一種信息技術建設,更是政府為適應時發表展的管理體制創新,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在知識型政府的建設及治理過程中尤為重要。
作者:陳鑫 單位:閩江學院
本文html鏈接: http://m.35694.cn/qkh/52517.html